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金华:治水铁军再出发
美丽经济新序曲

  金华:治水铁军再出发

  美丽经济新序曲

  朱凤娟

  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乘船来到金华,在金华江边写下了“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的诗句。400多年后,女词人李清照同样在金华江边写下了“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壮阔诗句。八婺大地自古水系发达,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透过先人的诗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金华作为“三江之汇”“六水之腰”的盛况。

  历史的车轮驶入波澜壮阔的今天,“五水共治”让八婺水系重展新颜,碧水清波勾起无数金华人曾经的乡愁。

三年治水:还自然青山绿水,给百姓幸福安定

  随着“五水共治”的层层行动、持续推进,金华治水规划蓝图上的“虚线”正逐步演变为“实线”——通过3年治水,金华全市11个国控断面、16个省控断面、10个出境断面、20个县市交接断面、8个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断面,实现了100%达标。535个乡(镇、街道)支流交接断面中,91%的断面至少达到Ⅲ类水质。全市主要干流全部实现可游泳。

  “五水共治”治出了城乡宜居好环境。金华城乡“黑、臭、脏”等感观污染基本消除,836公里江堤河岸成了集治污、防洪、排涝、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水生态风景线,东阳横店镇、金东琐园村等“特色小镇”“风景名村”,串成一条条风景优美、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链。全市城乡环境初步实现“镇村风景化、风景全域化”,人水和谐、滨水宜居,群众生活宜居环境已经形成。

  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互为表里。

  “五水共治”治出了产业转型好势头。“五水共治”倒逼“腾笼换鸟”“四换三名”成效明显,高耗能、重污染、“低小散”企业全面整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浦江水晶行业年度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超过水晶行业整治前的高峰水平。金华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就2016年1~11月全市电商网络零售额达1618亿元,占全省17.8%,位列全省第二;2016年全年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达167亿元,占全省的58%,居全省第一。

  干净的河流既是获得感又是生产力。

  近段时间以来,金华境内的一江清水,已经为沿岸村庄带来实惠。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保留传统历史韵味的古村落改善水质后,乡村旅游异常红火。据报道,2016年国庆节期间,此地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1.2万多人次。依托青山绿水的旅游产业蒸蒸日上,金华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生态农业势头良好,美宝龙、浙江煊绿等养殖场成为全省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典型。

  在金华,治水为生存发展,也为心灵栖息。

  “五水共治”治出了群众生活新观念。如今,在金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群众爱水、惜水、护水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日渐增强,生产生活观念、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垃圾不落地、污水不横流、危房不住人、禽畜不放养、杂物不乱堆”的村规民约日渐成为民众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五水共治”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以“还自然青山绿水,给百姓幸福安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五水共治”,正在加快实现金华群众的发展普惠、幸福共享,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百姓增收的三驾马车正齐头并进,同向而行。

金华治水铁军再出发 擂响剿灭劣V类水战鼓

  金华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打响“五水共治”第一枪的地方。三年多来,金华以“重整山河换新颜”的雄心壮志和“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铁肩担当,从污染最严重、水质最差的河流治起,从民众意见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攻城拔寨,步步为营,打赢了源头控污战、截污提升战、清污扩能战、防污阻击战等一场场治污攻坚战。

  然而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看来,金华只迈出了“五水共治”万里长征第一步,今年要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任务很重、挑战很多。为了让污泥浊水无所遁形,3月28日,金华市召开剿灭劣Ⅴ类水工作推进会,定下了年度目标:干流水质全达标,支流溪流灭Ⅴ类,沟渠河塘荡污浊。

  围绕着上述目标,金华今年将全面推进实施污水处理截污纳管、小微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规范、工业污染整治提升、农村“双治”改造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沟渠河塘清淤修复和智慧治水保障等“八大工程”,提出“截、清、治、修、提、销、智、打”剿劣八法,实施3766个项目,投入资金42亿元,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剿灭劣Ⅴ类水体工作。

  “截”就是实施截污纳管全覆盖。加快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工业园区、企业单位、住宅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同步开展集污范围内排水单位规范纳管整改,2017年新建城镇污水管网520公里。

  “清”就是实施池塘沟渠生态清淤。2017年全市计划安排清淤项目46个,清理河道373.5公里,山塘256座,池塘2042口,水库59座,完成清淤1000万立方米。

  “治”就是加强源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2017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0家,关停和整治“低小散”块状行业2000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全部纳入智能化防控平台,整治提升畜禽养殖项目15个,生态化改造养殖塘1430亩,整治禁限养区12800亩,增殖放流7550万尾。加强农村双治改造提升,提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450个,完成验收委托695个。

  “修”就是全面修复生态涵养功能。依托现有资源,通过科学治水、流域治水、系统治水、源头治水,深入推进金华江流域治理,打通水系、贯通水脉,将田园、林带、湿地、绿洲等纳入绿色网络,建设“一厂一湿地”,促进环境治理设施与生态景观有机结合。

  “提”就是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2017年,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8万吨。开展“零直排”城镇创建,消除污水直排问题。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金华标准”,实施提标改造32家。

  “销”就是销号整治排污口。2017 年对40个污染较重(氨氮超过5mg/l、COD超过100mg/l或总磷超过2mg/l)、水量较大的市控排污口实行挂牌督办、制订一口一策整治方案,限期完成整治销号。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全域排查,对污水溢流直排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力争全域消灭污水直排问题。

  “智”就是实施智慧治水系统工程。推进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网上巡查、电子化考核,构建在线治水新模式。配套治污水工作,在46条重点支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2017年一期建成9条支流的水质自动监测站。

  “打”就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针对劣Ⅴ类水体污染源,持续开展各类执法行动,按照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打击一起”的原则,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为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保驾护航。

浙中生态廊道:

宛若“绿色项链”串起金华八婺

  2013年,金华浦阳江水环境治理打响了浙江“五水共治”的第一枪。三年多来,金华的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民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连续三年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

  完成“3年可游泳”目标的金华,率先进行了调研谋划,并进行了新一轮的自我拷问:“水干净了,但治水引发的水产业综合性开发足够了吗?”“环境的转型升级,撬动多少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于是,“浙中生态廊道”应运而生。

  “浙中生态廊道”可谓金华“五水共治”升级版,旨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金华江流域治理,加快构建贯穿金华全域的网状生态系统,整合山水、文化、旅游等资源,重构产业、城乡、镇村布局,推动产业转型、生态升级,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加快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践行“两山”理论和建设“两美浙江”提供金华样板。

  据介绍,浙中生态廊道以金华市域江河干支流为脉络,沿线山如黛、水如练、花似锦,如同一幅徐徐打开的美丽画卷,涵括衢江、兰江、金华江、武义江、东阳江、南江、文溪和浦阳江等八条主要河流及其两岸陆域一定范围。预安排2017~2021年浙中生态廊道建设项目853个,总投资额2679.81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投资470.24亿元。

  根据蓝图,计划到2017年底,全流域水质达到优良,廊道框架结构初具雏形;到2019年底,沿线堤岸、绿道基本建成联网,沿线现代农业园、乡村风景线、文化长廊、体育元素、生态产业区融合成片;到2021年底,流域生态红利充分释放,廊道经济和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金华市委主要领导指出,浙中生态廊道是贯穿金华全域的网状生态系统,是彰显都市魅力的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更是融入产业、厚植优势的生态经济带。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条浙中生态廊道,宛若“绿色项链”串起金华八婺,必将成为都市区建设由散到聚转变的关键纽带。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金华:治水铁军再出发
美丽经济新序曲
2017-04-18 浙江日报2017-04-1800004;浙江日报2017-04-1800012;浙江日报2017-04-1800010;浙江日报2017-04-1800017;浙江日报2017-04-1800007 2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