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六易其稿 炼成反腐大剧
——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本报记者 刘慧
“真没想到这么火!收视率一直稳居第一,其中年轻观众占了60%!这说明追剧的观众都在这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认知空间。”记者电话采访知名作家、编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他比想象中少了几分严肃,却极为坦诚和热情。
电话那端,沉浸在讲述中的周梅森,说到落马官员痛心疾首,说到普通群众充满关心,说到备受关注的《人民的名义》,他却连连说:“这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作品。”从现实到生活,从小说到荧屏,《人民的名义》似一坛陈年老酒,五味杂陈,令人在笑声中思考,在唏嘘中感悟。
人民的名义
至高无上
周梅森最近很忙,来访、电话不断,但与记者交流时,今年61岁的他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现在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好坏自有观众评说。”
谁说现实题材没有观众?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让周梅森充满信心:“有一点我是相信的,健康的力量最终总要战胜黑暗。”
谁说当代年轻人没有担当?这部现实题材大剧就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眼球,“昨天湖南台打电话告诉我,追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里面,年轻人占了60%。”周梅森兴奋地说。
在周梅森看来,文学艺术创作不是报告文学,不能完全按照现实发生的案件来写,“但这几年在社会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件我也没有回避,比如故事一开始,侯勇扮演的处长,小官大贪,从他家里搜出两亿多元现金的案件,我把它当作开篇布局的引子。”
看剧名、看预告,看阵容,这都是一部主旋律正剧。第一集开篇,就是陆毅扮演的国家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往侯勇扮演的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家,搜查其腐败罪证。观众一开始还真被“老实巴交、一脸沟壑、淳朴低调”的赵德汉给骗了,就这样一个在逼仄小屋里吸溜一碗炸酱面的中年男子,几张银行卡加起来不过3万多元钱,每月只给农村老母亲寄300元生活费,怎么可能贪污呢?
哪知道,随着侯亮平的步步紧逼、抽丝剥茧,不但查出了赵德汉不在自己名下的豪宅别墅,还有满冰箱、满床、满面墙壁垒起来的两亿多元人民币!以前好像只在新闻里听说过有这样的贪官,但从影像里见识还是第一次。一整面用钱堆出来的墙,视觉效果真的挺震撼。
在这里,不得不说侯勇的神演技。
周梅森很有细节地说着前两集抓住观众心的侯勇。凭着赵德汉这一贪官角色,侯勇的精湛演技被赞为“教科书一样的表演”,把人性和贪欲的复杂诠释得精准不可复制,以至有观众说,当赵德汉沉痛感慨“农民的儿子实在穷怕了、一分钱也不敢花、就想守着满墙的钱闻一闻味道”时,表演得太真实了!
老戏骨侯勇把一本正经、貌似清廉正直的大贪官演得入木三分!
“别光说演员了,还是言归正传。”周梅森介绍说,55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根据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周梅森担纲编剧;主演汇聚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柯蓝、胡静、张凯丽、赵子琪、高亚麟等几十位实力派演员,更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制作方的支持。
该剧以贪官赵德汉的面具被撕开为缘起,引出与此案密切相关的汉东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他在一个神秘人物的暗中帮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往美国。而案件线索最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峰项目引发的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扯其中的各派势力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也是侯亮平的同窗死党,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好友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替陈海,也一脚踩进一潭深水。
为什么这样一部现实正剧,经由一批戏骨的表演,在广大观众眼里有了出乎意料的精彩和惊喜?
周梅森回答说,究其原因,演员的演技可能还不是主要原因,群众对腐败的痛恨与关注,才是引发共鸣、产生吸人眼球效果的根源。
随着剧情的逐步展开,很多观众已经迫不及待地玩起了猜谜游戏,到底谁是幕后黑手?谁才是真人不露相的大老板?
人们实在等不及每天两集的缓慢播速,便直接去书店同样热卖的小说里找答案。“当然,小说的结尾未必就是电视剧的结局。”周梅森笑言,那只能从网友的“据说”里剧透一点线索了。
人民的权利
誓死捍卫
“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实在让人难以忽略它的分量。
《人民的名义》从小说“变身”话剧,再登电视屏幕,一路都有灼热的目光紧紧跟随。
“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棒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了。”观众们大呼,近几年来,荧屏上有太多的神剧、谍战剧、玄幻穿越剧、家庭伦理剧……观众希望看到反映真实社会现象的电视剧。
故事,还是要由“跑第一棒”的周梅森来讲。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你相信吗,一个部委项目处处长,在机关房改房的家中被反贪总局问询。他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他的家具、装修土得掉渣。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3亿元!
看过《人民的名义》观众,对这个镜头一定印象深刻。
“小说和电视剧最大的不同是,小说是往里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电视剧是往外放,拼命扩张辐射力。有的时候5条线索并行,一集40分钟,生旦净末丑都有。”在周梅森心里,剧里的故事、人生,真实,却也极其残酷。现实不仅有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还有许多扑朔迷离、难以分辨的灰色地带。甚至,婚姻也成了天平上的砝码。
“离婚很多年,却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傍大款、假夫妻,拿婚姻做利益交换,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这都是物欲横流的表现。我们蒙上眼睛,这些现象就不存在了吗?作家要有面对生活、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周梅森说,有一种风气特别可怕,就是躲避文学的思想性,不再谈论文学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只关心如何把文章往精巧玲珑细腻里写,认为这是艺术,这是不对的。
周梅森说,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文人之笔,劝善惩恶。这就要求作家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一个巨变时代的文学责任。像鲁迅,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伟大的作家。”周梅森说。
“最可怕的是脱离生活,钻进象牙之塔,作家自己先把心封闭起来了。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电话那头,周梅森亢奋的声线滑了下来,一字一顿。生活中有太多的利己主义者,所以在《人民的名义》里,检察官侯亮平是一个“伟大”的角色。
剧中,侯亮平就像一把安全锁。周梅森故意没有给他太多政治资源、家庭背景的交代,赋予他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太需要英雄了,呼唤像侯亮平一样秉公执法、执法如山的英雄。
“这是您唯一的一次乘车/母亲您躺在车肚子里/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第一次乘车旅行/第一次享受软卧……”周梅森一边背诵,一边声音微微颤抖,仿佛缀满了泪水。
这首诗名为《母亲的专列》,大意是说苦难一生的母亲第一次去县城,车终于抵达,终点却是县城的火葬场,作者是周梅森的朋友。还有一首《流动的国土》,作者是周梅森老家的一个农民。这两首诗都被写进了《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生活
至善至美
搞创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关注现实是作家的责任,这些年来,周梅森被认为是政治小说作家或者反腐倡廉作家的代表人物。
“我知道你是浙江的记者,自然多了一份情感。”周梅森的《我本英雄》就是2009年由我省影视企业联手央视国际、上影集团倾心打造的。这部36集电视剧也是一部独树一帜、具有史诗品格的大片。全剧大气磅礴,大起大落,生动展示了中国当代政治家如何执政为民,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等诸多重大主题,剧情紧张精彩,许多场面催人泪下。
是什么,促使周梅森总把笔触聚焦社会现实?
“我的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做过煤矿工人、刊物编辑,从事过证券业、房地产投资,还曾在某市挂职当了一年多的副秘书长。”周梅森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不是躲在书斋里观望感慨,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特别是那段挂职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让他看到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下笔的时候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是借文学以泄私愤,相对这个时代丰富火热的生活和各种复杂的矛盾,个人的小哀怨真不值得一提。”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周梅森力求读懂中国这本大书,把根扎在生活中,不做改革进程的旁观者,在参与中思索,在参与中创造。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置身火热生活,讲述中国故事。
“我们处在一个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周梅森的弟弟以前工作的煤矿破产了,后来调到另一个厂,没等到退休又破产了,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周梅森感言:生活里像这样的故事很多。
于是我们看到,周梅森的作品,写成就,也写问题;写官场、写权力,也写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从现实生活出发,不掩饰矛盾,每部书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中国制造》写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制约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问题;《绝对权力》探讨官员如何正确行使权力;《我主沉浮》写一个经济大省和一群政治、经济精英在改革过程中的沉浮起落故事。
创作时,周梅森不断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思索和追问:我们在历史风雨中创造了什么?我们给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了什么?赢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与他的人生是契合的,他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这大概就是作家的在场状态吧。
挂了电话,合上采访本,心情却不轻松。每个人都向往安全、幸福的生活。谁又知道,有多少个英雄侯亮平在为我们守护,以正义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