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美丽乡村

“模范生”
的启示

  从杭州出发,乘动车向南行驶,过温州后,下一站便是福鼎。

  近5个小时的旅程中,一路相伴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摆脱贫困》。该书收录了他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这些讲话和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

  消除贫困,不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统计显示,1981年至2011年间,全球贫困人口从19.38亿减少到10.11亿,全球贫困人口减少9.27亿。同期,中国的贫困人口由8.38亿减少到8417万,贫困人口减少7.53亿。为此,世界银行曾这样评价:“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宁德赤溪村,无疑是一个颇具样本意义的采访对象——

  它是一个汉族与畲族少数民族杂居的偏僻山村,既有昔日远近闻名的贫穷状况,又有今天摆脱贫困华丽转身的富裕现实。正如习总书记在视频连线中所说的那样:“它的历程是我们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

  如今,它的发展成果,不仅充分验证了“弱鸟先飞”的可能,更将鼓舞着更多的中国乡村继续奋发图强,迈入全面小康,堪称扶贫开发方面的“模范生”。

  对于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的浙江来说,截至2015年12月,我省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模范”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消除4600”的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农民的钱袋子还要更加充实;今年,浙江将全面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脱困计划,坚决打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攻坚战……这一切,同样需要我们发挥“滴水穿石”的精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赤溪采访数日,几个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采访第一天,当我们到达福鼎站时,已经中午12时许,磻溪镇宣传委员纪晓航一接上我们,就热情地递来了一袋微温的“光饼”。这是一种小而圆的面食,口感微甜而极有嚼劲。

  纪晓航说,由于午饭还等等到进村去吃,所以他特意带来了当地的这种特色小吃给我们填肚子。相传这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作战时常用军粮,故而取名“光饼”,至今仍深受福鼎人的喜爱。这些朴实无华的光饼,既代表着当地人的热情与细心,也包含着他们不忘过往、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

  在许多偏远山村,一年到头几乎很难发现一张年轻人的面孔。而赤溪则不同,这里处处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和他们的创业成果;清晨时,唤醒我们的不是鸡叫或鸟鸣,而是一辆辆穿村而过的大型混凝土搅拌机,不远处,一座3层楼高的村民活动中心和一座卫生院已经拔地而起,今年年底即将竣工。

  傍晚时分,当我们在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的厂房里找到他时,他还一头扎在一台茶叶萎凋机上认真地烘烤着茶叶,这头刚忙完,那头又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来品尝他刚刚制作完成的两种新茶。只需品尝上一口,茶叶的含水度及发酵程度,他便了然于胸。

  今年,杜赢为自己设了个小目标,那就是把营业额比往年再增长50万元左右。他说,如今,来自我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客户,订货量明显增长,接下来,他打算跑一趟重庆,在西部地区开辟出更多的客户资源。

  为期两天的采访中,时刻感染我们的就是赤溪人对于生活和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拼搏精神。有了这股子干劲,何愁困难不能征服、目标不能实现?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1 “模范生”
的启示
2017-04-11 3435863 2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