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人文世界

福船源流

  泉州宋船是一艘典型的“福船”。何谓福船?它在我国古代造船史和航海史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福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福船,指福建籍船匠建造的一种尖底面阔、首尾高昂、具有水密隔舱,适于远航的商贸用帆船,一般称福建船。古代,在江浙一带采用福建造船工艺建造的同类帆船,也可归属此中。狭义之福船,则指在明嘉靖倭乱以后,依托福建船优良的船型改造成为能适应各种海洋环境作战并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各类战船,这种船一般都在福州建造,故以“福船”命名。

  福船是我国帆船航海时期三大船型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主要的商贸船。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适航性良好的福船,才有可能开辟航路,通达中外,才有“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到帆船时代的结束,福船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中主要的船型。

  福船还是一种多变的船型。历史上,福船还被作为外交使节乘坐的官船进出大洋。从北宋开始,经明朝永乐初年的郑和下西洋到清代的册封使航海,福船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极大。在北宋徽宗之前,前往高丽的宋朝使节都是乘坐福船从黄海出发的。而在东海,明清两朝册封使出访,都要在福建雇募民间商船临时充作册封舟,或在福州闽江的南台建造册封舟。清末,航行到世界各大洋的中国帆船如“耆英”号,也是福船船型。

  福船作为官船,虽是临时性的,看重的是福船可提供的安全保障。到明代中叶以后,即明嘉靖倭乱以后,福船又被在海上抗倭的将军们看上,将其改造成保卫海疆的利器。也就是从16世纪中叶开始,福船几乎成了战船的代名词。抗倭名将戚继光曾评价说:“夫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另一著名将领俞大猷则直接指出:“贼所忌者,福船也。”

  泉州宋船1974年被发现时,只暴露部分船侧板,船体大部深埋在海泥中。海船出土时,船体甲板以上的结构已损坏无存,中部底板、舷侧板和水密舱壁保存较完好,舱底座和船底板也较好地保存下来。海船龙骨为二段木料接合而成,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挖有“保寿孔”,孔内放铁钱、铜钱。船板用柳杉制成,其上下左右之间的连接,大多采用榫合的方法。水密隔舱隔板和船底板的交界处都装置抱梁肋骨,肋骨用樟木制成。舱底座用若干块大樟木叠合而成。船舵是竖式的,舵杆粗大,可以升降。

  泉州宋船的结构及随船出土的构件,完美地与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福船形制相印证,再现了我国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而随船出土的香料木、药物、陶瓷器等遗物,更使之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珍贵的实物遗存。

  据《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随船出土了降真香、檀香、沉香等香料木,还有胡椒、槟榔、乳香、龙涎、水银、玳瑁等。未经完全脱水的香料木总重量达4700多斤。出土铜钱500多枚,包括唐钱、北宋钱、南宋钱,年代最晚的是“咸淳元宝”。出土的陶瓷器能复原的有56件,还有一些残片。釉色有青黄釉、青釉、黑釉、白釉等多种,器形有碗、罐、瓮、钵、瓶、釜、壶等。出土的一件青釉碗内刻划成排短直线纹,造型美观,属浅型器典型标本。

  还有一些出土物颇具趣味。如出土木制象棋子20枚,有阴刻楷书填红的或墨书的“车”“马”“炮”等。

  (本报记者 曾福泉整理 参考文献:刘义杰《福船源流考》,载《海交史研究》2016年第2期)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0 福船源流 2017-04-07 3413211 2 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