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十条”激发发展动力
瓯海103个经济薄弱村全“摘帽”
黄冰娥 陈伟超
又到踏春时节,温州瓯海区泽雅龙井景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新建的停车场能容纳300多辆车,自驾车旅游营地可露营、烧烤……”在景区核心地的大石垟村,村支部书记林建通忙碌着游客接待的各项准备,比往年多了份底气,也添了更大的期许——“等乡村民宿服务中心建好,村里还能创收10多万元。”
在“强村十条”等政策的“精准滴灌”一年后,包括大石垟村在内,瓯海区103个经济薄弱村不仅实现了全部“摘帽”,还各自走上了奔富逆袭之路。
“强村十条”
激活薄弱村内生动力
去年初,瓯海全区有103个年经营收入低于5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存在着地理条件差、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无资金等通病。为了破解这种“先天不足”,该区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强村十条”从参股经营、盘活闲置资产、低效用地开发、“颗粒归公”、规范资产租赁管理、金融支持、发展休闲旅游、运用现代技术、保持稳定补助、责任捆绑等十方面创新发展方式,发掘村集体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经济“造血”功能。
由经济薄弱村共同出资2020万元,联合瓯海农合实业有限发展公司、瓯海区老促会等成立的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参股经营”和“金融支持”的有力实践,让“强村十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对薄弱村入股资金短缺困境,瓯海农商银行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优惠利率进行融资贷款。通过强村公司经营性投资收益,去年底每个入股的经济薄弱村均获得5万元的首次分红和融资收益。
“强村十条”打破了过去扶贫单打独斗的模式。如“低效用地开发促强村”,将地理条件较差村的用地指标统筹起来,就近打包到地理条件较好的村进行低效土地开发,一举解决一些村无阵地和无收入的“两无”难题。瞿溪街道桥下村和大川片5个山上村异地联建村民中心,每个村每年可增收约8万元。而像“盘活闲置教育资产促强村”,由该区教育局委托镇街管理,解决了57个农村闲置校舍的权属争议历史问题。目前,泽雅4个村已开始实施校舍改建发展民宿。
十条举措中也不乏节流之举。通过村级资产清账行动、老人协会资金资产专项治理、村级资产租赁清理等行动,该区实现了村级现有“存量”的保值增值。全区290个老协的资金、资产移交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亿元;通过村级经营性资产租赁专项清理,对13份经评估租赁时间长、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资产发包合同予以废除。如新桥村商贸大楼10年租赁权,竞价后成交金额104万元,溢价33万元。
“一村一策”
输血变造血
尽管一度戴着“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大石垟村无疑是个“幸运儿”。过去的一年里,它不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强村十条”带来的福利,其乡村民宿服务中心项目还被纳入瓯海区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建设项目之一。
目前,包括大石垟村在内,仙岩派岩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停车场、瞿溪雄岙村兴建游泳池及农家乐设施等涵盖了现代农业、休闲民宿、生态停车场、房舍改造、光伏发电等各领域的首批20个项目均已启动,总投资2539万元,争取到省财政厅补助1900万元。经测算,每个项目建成后可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20万元。
“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个林场,这7间3层的管理房已闲置了几十年。”大石垟村书记林建通介绍,早在5年前,村里就想将房舍改造成民宿,但因资金不足装修一直搁置。大石垟村有着761年历史,拥有生态林、旱草地3000多亩,村内的龙井宫、十二盘岭古道以及周边的金刚尖滑草场常年游人如织。把山水资源转化为强村资本,大石垟村有想法、有项目,却曾苦于资金短缺没法启动。如今有了补助资金,预计今年底便能竣工。
“等装潢修复后,再和生态停车场、旅游营地驿站整体打包、市场运作,村集体收入增加了,还能带动村民农副产品销售。”对于小村的未来,林建通信心满满。去年村里还种植了300多亩杜鹃花、桃花,“等明年春天,就能看到满山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