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人文世界

一世求新
岁月常青

  方脸、宽额、大耳、细眼,一个典型的老绍兴——这是沈定庵先生定格在我眼前的一幅大写意:外貌平和宽厚,内心童心未泯。

  背不驼,耳不背,牙口倍儿棒。在我看来,他那根手杖,纯粹是用来做派头的。

  92岁的沈老,头上戴一顶暗红八角帽,脖上围一条花呢格相间长巾,一红一花,打上了儒雅倜傥的标志,就像他的隶书,独辟蹊径,自成一体。

  有酒的地方,定有沈老的笑声。两杯下肚,一挥大笔,四座皆惊。有书法爱好者讨教秘籍,只见沈老眯着细眼说,除了要循序渐进外,还需读书多,遗落尘累,翛然物外,下笔自高人一等矣。

  仔细再看,沈老非常喜欢用年庚印作书法作品的启首章,他常说,用年庚印作启首章,可以不受作品内容的限制,几乎任何作品都可用;其次是可以清楚地记录作品书写的年份,还能增加一道“防伪标志”。

  在我看来,书家笔力的“内美”关乎个人的修养和追求。书家气质、涵养、情感的不同,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千里阵云、百钧弩发、高峰坠石、万岁枯藤,皆笔力外露之形态也。

  书法三月三,翰墨飘绍兴。每年兰亭书法节上,沈老定是一大亮点:曲水流觞即兴吟诗,右军祠内挥毫泼墨,席间喝绍兴老酒满脸红光,细眼微眯谈笑风生,率真天性一览无遗。

  曾记得,沈老走到一张四方桌前,舔笔运腕立写“晋谒右军祠,行吟曲水边,兰亭邀远客,欢笑落樽前”。写完,汗珠沁满了前额,脸红得发亮,于是他索性脱了西服,一幅端庄凝重的隶书“慎思笃行”顷刻写就。有人赞“劲道是太足了”,沈老笑道,没老酒喝。说着,随手端起桌上的一杯茶,大喝一口,小孩一般地笑了起来。

  曾记得,中日书家追仿兰亭雅集,列坐曲水之畔。觞,慢慢就停在沈老面前。只见他轻轻端起,一饮而尽,随后就有了“无诗须饮酒,不饮且吟诗。诗酒同怀抱,挥毫正及时”的诗。再清一清嗓子,用纯正的绍兴话不紧不慢地朗诵,别有韵味。朗诵完毕又即兴挥毫,一气呵成,博得在场的沙孟海、启功等同道一片叫好。

  曾记得,沈定庵书法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首次系统地展示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全方位反映他的成就、追求、个性和创新精神。去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书坛名家二十一人精品展”开幕式上,当时91岁的沈老专程从绍兴赶到现场,代表21位老书法家上台发言,幽默风趣的绍兴普通话笑翻全场……

  当然,沈老熟谙书法之道,习字之余,于诗文、绘画、治印皆有涉猎。他有几大爱好:一是嗜书成癖,手不释卷;二是好写文章,品藻人物、考据典实,常有见诸报端且结集成书,名曰《定庵随笔》;三是诗书会友,广泛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许多名山大寺都留下了他精心创作、免费赠送的书法作品;四是尊师重道,恪守弟子之责,多次为乃师举办展览,一生敬爱有加,自言“我于徐师,既学书艺,更师人品,今师虽早归道山,而仰之弥高,谆谆教诲,矢志不忘”;五是助人为乐,救灾扶贫,当地为筹建学校、整治河道等项目募捐集资,他往往主动请缨,奉献墨宝。

  书道之妙,妙在字外,他的这些爱好,奠定了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文化性和丰厚的人文艺术含量。而所有这一切,不正是靠他内心的锦绣来衬托的吗?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1 一世求新
岁月常青
2017-03-31 3374279 2 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