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专版

桐庐:绘生态新蓝图 添彩两美浙江

  桐庐:绘生态新蓝图 添彩两美浙江

  陈 爽 应兆丹 任丹萍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在诗画浙江的美丽版图上,桐庐是浓墨重彩的潇洒一笔:东亚隐逸文化源远流长、瑶琳仙境如梦似幻、悠悠富春江水流淌着动人的传说。千百年来,无数文豪画匠行经至此,不吝以酣畅淋漓的诗篇画作赞美这片江南福地。

  生态,是桐庐的美丽基底,桐庐一位主要领导不无动情地说:“生态是桐庐发展最大的优势,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这是桐庐人的信仰。当“两美”浙江成为浙江人共同的发展愿景,生态立县的桐庐,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做深“生态+”文章,强化生态产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融合共进。

  一场场生态战在桐庐接连打响,这个“大都市边的后花园、都市圈里的新农村”以亮眼的环保成绩单及日渐成熟的“桐庐环保经验”回馈着时代:

  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行政村全覆盖,率先实现全域河流随处能游、随时能游;被评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区)、被授予全省首批“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治水经验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首个浙江美丽县城”等荣誉接连落户中国画城。

  如今,桐庐治水步入以“整治小微水体”为主要目标的深化阶段,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当地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发展美丽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桐庐不断为“两山”理论写下新的注解。

环境治理:永无休止符的战役

  走进江南镇环溪村,七八处花园般的污水处理池格外醒目,美人蕉等植物生机勃勃,野花点缀其间。村民生活污水统一由处理池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桐庐,这样的污水处理工程有1600余个,分布在全县183个行政村,每个污水处理工程保持着“有水进、有水出、亲水性植物长势良好”的态势,守护着乡村的美丽生态和美好生活。也因此,桐庐被住建部命名为“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

  针对垃圾分类难问题,桐庐探索建立了“源头分类”标准化体系。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独特优势,形成多模式“草根经验”,破解为什么分类、怎么分类、如何分好三大难题。在群众中多载体、全方位持续开展分类进厨房、分类进课堂、小手拉大手等宣教活动,使村民明白为什么分类,实现要我分到我要分;鉴于农村地区废铁、烂铜、塑料瓶、纸板箱等垃圾基本上由农户自家已回收利用的情况,桐庐按照“简便易行、大类粗分”原则,在农村地区鼓励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通俗称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进行收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行政村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置量同比下降30%,自主品牌“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机肥销售网络覆盖全省,垃圾处置“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卓越的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成果,直接体现在河流水质上。早在2014年底,全县83条主要河道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目标,Ⅰ、Ⅱ类水质河道占比由2014年底的37.3%提升至去年底的80.7%,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可游泳”,每一条河都是一个天然泳池。

  翻篇归零再出发,勇立潮头再创佳绩。环境治理是一场没有硝烟、永无休止符的战役,在原有治水成果基础上,结合今年全省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体的战略部署,桐庐自我加压,主动拉升标杆,提出“全县域、全天候消灭Ⅳ类及以下水体”目标,以抓大不放小为原则,全面消灭Ⅳ类及以下的小微水体,进一步巩固提升Ⅲ类以上河道及小微水体水质。

  桐庐地处山区,小微水体数量是河流的几十倍,不同于大江大河,小微水体量大面广,水质档案资料相对缺乏,为全面掌握小微水体状况,今年2月以来,桐庐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排查摸底工作,全面巡查、摸清河道及小微水体底数,完成全县1638个小微水体采样任务,同时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水样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有107个小微水体(含鱼塘)水质在Ⅳ类及以下。根据掌握情况,桐庐再次深入梳理“清三河”反弹问题隐患清单,实施截污纳管、清淤、工业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排放口整治五大工程,制作河道水质提升、小微水体整治及生态化修复、截污纳管、甲鱼养殖场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治提升、工业污染防治以及河库塘清淤七大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桐庐治水铁军打响了艰苦卓绝的新战役。

创新驱动:

构建长效治理模式

  技术瞬时更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将新技术及时用于实践,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推动环保走向长效和深入?对这个命题的深入探索,桐庐人没有丝毫懈怠。

  “水质Ⅲ类,经度119.346099°,纬度29.953498°。”在分水镇百岁坊村内,两名工作人员检测了小微水体乌新畈沟的水质,并将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等主要污染物数据、地理位置信息,更新上传到桐庐“智慧环保”APP平台上。在该平台上,相关人员可以通过GPS导航一键定位,详细了解该小微水体的水质指标、污染成因、整治举措、责任人等信息,监督治理进展情况。

  这是桐庐引入互联网思维、探索智慧环保的缩影。近年来,桐庐以智慧之力打造全域“智慧环保”体系,先后投入5100余万元,通过探索建设全县环境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重点污染源监察智能化管理、环境质量智能化监测和农村环境工程智能化展示等三大板块,实现了“综合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环境监管可视化、绩效评估规范化、环境决策科学化、企业服务网络化”等多种功能,形成了“广泛感知、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及时响应”的治水新局面。

  如今,在桐庐,所有污水处理厂(站)全部委托第三方运行,集镇污水处理站管理考核工作亦纳入“智慧环保”体系,污水处理站具体方位、设计处理能力、第三方运维公司信息等全部纳入系统;位于环境敏感区域或规模较大的重点农村环保工程,包括3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71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全部安装流量计及视频装置,实现污水处理工程动力设备运行、水流量、管理人员巡查情况自动汇总分析; 57家重点企业安装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企业排污状况“全天候”智能监控;83条河流每月水质状况及全县乡镇街道交接断面水质全部归总至“智慧环保”平台……

  如果说智慧环保是从技术层面促成环保检查从“人管”向“技管”飞跃,那么,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则从体制机制促进环保从“官治”向“民治”转变。

  桐庐不断健全并推广竞标河长、企业河长、无保洁员村创建等基层自治模式,完善村规民约,探索治水新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壮大治水护水力量。全面实施《河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主动关心、参与和支持治水工作。在行政村及人口密集的自然村设置“五水共治”意见收集箱,畅通群众投诉和建议渠道。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河长、村级环保协会、环保志愿者团队等作用,广泛发动各界力量打一场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的人民战争,环保事业真正从“常治”走向了“长治”。

  当“好环境、好生态”成为桐庐最醒目的个性标签,当地优质的绿水青山资源便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乡村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休养养生、智慧旅游等发展蓬勃。去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2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4.8%,实现社会旅游业总收入135.28亿元,较上年增长14.4%。

  桐庐,生态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步履稳健,在这座充满田园诗意风情的现代都市,桐庐人收获着越来越多的幸福体验,一个从秀美江南款款走出,“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美丽中国样本”正熠熠生辉。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6 桐庐:绘生态新蓝图 添彩两美浙江 2017-03-30 浙江日报2017-03-3000004;浙江日报2017-03-3000006;浙江日报2017-03-3000009;浙江日报2017-03-3000005 2 2017年03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