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反腐大剧
强势回归的启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反腐题材剧强势回归,是文艺创作与时代和民心山呼海应的有力见证。

反腐大剧

强势回归的启示

杜 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3月28日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先后有100多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落马,“打虎”成绩斐然,充分显示了中国反腐的坚强决心。与波澜壮阔的反腐浪潮相比,深刻表现反腐斗争的剧作却相对偏少。文艺创作体现现实观照,就不能绕开“反腐”这一时代命题。

  如果只贴着“反腐”的标签,内容却浮皮潦草,那么《人民的名义》也显然不会引起如此社会关注。该剧编剧、作家周梅森曾透露,剧本一开篇,有个贪污金额高达2.3亿元的处长,就取材于真实案例——“小官巨贪”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另外,“现金烧坏验钞机”的场景也将在剧中呈现。

  如果说选材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到期待,那么案例取材的“上不封顶”,简直就是“飙车”了。回顾反腐题材的电视剧,还有很多精彩的例子,比如著名的“反腐三部曲”《大雪无痕》《绝不放过你》《大江东去》等。但论及“尺度”,基本还是停留在市级层面。

  据周梅森介绍,在此前的写作计划里,“反派”的最高级别是省委副书记。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对此大为恼火:“十八大后端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不断向纵深发展,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这句话令周梅森印象深刻。后来,剧本的“反派”级别也与现实反腐败斗争中落马的高级别差别不大。

  “反腐无禁区”“没有丹书铁券、铁帽子王”“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一次次郑重宣示,一次次打虎拍蝇,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人民的信心和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

  反腐剧的春天来了。反腐的长风还将劲吹。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此背景下,一切体现时代性、人民性的文学创作,都拥有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反腐题材剧强势回归,是中国社会正风反腐、政治生态日益风清气正的鲜明注脚,也是文艺创作与时代和民心山呼海应的有力见证。

  当我们厌烦小格局、小情调甚至穿越、宫斗等题材时,一些观照大时代、大格局的作品,回归正当其时。立足时代、立足人民,文艺创作才真正有了深度和温度。

  当然,拍反腐剧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展示腐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反映时代变化,回应人民呼声,以清醒的声音警世,最终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是反腐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应有的积极探索与建构。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反腐大剧
强势回归的启示
2017-03-29 浙江日报2017-03-2900011;浙江日报2017-03-2900009 2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