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到“迎臂”的杭州启示
张永贵
无论是PX项目还是垃圾焚烧计划,未来在中国都不可或缺。这是一个巨大的确定性。杭州提供了一个摸索、实践的样本,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此,山穷水尽处,便是柳暗花明时。
“邻避”到“迎臂”的杭州启示
张永贵
杭州,这下子厉害啦!上周五,《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杭州破题“邻避效应”》为题,报道余杭区中泰垃圾焚烧项目,后面又跟了个整版大通讯。“1+1”,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这“规格”不一般,说明此事非同小可。
这篇点赞杭州的报道,以2014年杭州中泰垃圾焚烧项目为起点,生动展示从立项到开工,当地如何放大招,在政府、企业、百姓的真诚互动中,最终解开“邻避”这个结。此结解得好,杭州用时一千多天;此结必须解,它是社会治理改革的一部分。
从2007年厦门PX项目开始,这十年,“邻避效应”在中国时不时就来一下。以至于舆论场上形成一种预期:只要有PX项目或垃圾焚烧计划立项或上马,周围居民立刻争议四起甚至不答应,只好把事撂在一边,最后十有八九黄摊。背后逻辑是这样的:这些项目挺好,所以我支持;不能在家门口,因为我担心。实质是,社会公益所对应的代价,不能由我及周边的小群体承担。而事实是,这些领域的技术非常成熟,一味拒绝就是缺少理性。
今年下半年,中泰项目将投入点火试运行。杭州走出困境,群众从挥拳反对到“迎臂”拥抱,这是一个180度大转弯,形成“迎臂效应”。它指的是人们不排斥甚至欢迎相关项目的落地,认为其能给社区发展带来好处。我们知道它挺不容易,用什么词来夸赞都不为过。有人在朋友圈给出“金句”:前后落差有点大,大得都能发电。这么说吧,破题“邻避效应”、形成“迎臂效应”的价值不止于杭州,不止于浙江,当下中国亟待这方面的经验探索。
杭州破题,《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话:“走出困局,源于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此处,重点是四个字:人民利益。如何表达?不妨用三个关键词:参与感、信任感、获得感。再前缀一个形容词:深深的。
社会治理,少不了群众参与。参与是一个自变量,有多有少,有真有假,有深有浅。开个听证会,找几个专家几个代表象征性说两句,有时候不好使。这叫啥?明明饿着还假装打饱嗝。中泰项目落地推进的全过程,都选择让群众深度参与。比如,余杭区选调1000多名机关干部,用半年时间走访2.5万多人次,搜集意见建议500多条。为了打消顾虑,中泰街道花两个月,组织82批、4000多人次专赴外地考察。群众参与多了,体会深了,心有数了,也就好办了。事情就是这样,把工作做到家了,或许没想象中那么难。
破题“邻避”,信任是一条。细一掂量,它很重。信任来自理解,理解来自沟通。沟通,体现多样性,需要细心耐心诚心。说白了,就是如何与群众打交道。昔时,一些地方垃圾焚烧项目折戟沉沙,就是因为没有形成最大公约数。在中泰垃圾焚烧项目答辩会上,垃圾存哪里、怎么烧,飞灰怎么控制、怎么处理,一方问个底儿掉,一方讲得一清二楚。只有把群众担心的各种风险控制在零,人家才会信任。这是两个郑重承诺:项目没有征得群众充分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一定不开工。什么叫取信于民?一诺千金,说到做到。
垃圾焚烧项目,如果不建,有可能垃圾围城,后果要由所有人承担;如果上马,想象中的后果就由少数人承担。建与不建,一个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是利益共同体。说到利益,问题来了:如何让这一项目成为“惠民工程”,让当地居民有充足的获得感?杭州给中泰街道拨1000亩土地空间指标;余杭区计划投资20多亿元,在附近村子打造一片城郊休闲“慢村”。衡量一个项目到底好不好,就看能不能让群众有甜头有奔头,带来实惠,收获满满。有了民意基础,局面从而不断打开。
无论是PX项目还是垃圾焚烧计划,未来在中国都不可或缺。这是一个巨大的确定性,它需要许多小的确定性来拼装。后者,则建立在每个地方对“邻避效应”的不断破题。杭州提供了一个摸索、实践的样本,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此,山穷水尽处,便是柳暗花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