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浙中生态廊道”怎么建?有十大标配——

  “浙中生态廊道”怎么建?有十大标配——

  浙中生态廊道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域性的庞大工程,金华各县(市、区)都有份、都有责,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在建设上,金华各地各部门必须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加快建设,在其中当好先锋、落实责任、体现担当、展现作为,围绕“修水脉、复生态、美产业”的理念(一看防洪排涝,二看海绵构造,三看水脉村落),既发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和保障水安全上的基本功能,又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廊道景观,串联散落的山水林田湖,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美好风光,共同呵护和扮靓滋养八婺大地的母亲河。

1.打造一条水清流畅的生态河流。

  水清是生态廊道的基础,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质量。坚定不移推进“五水共治”,打赢“劣Ⅴ类水体”剿灭战,持续巩固提升东阳江、武义江、金华江、兰江、浦阳江水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城镇污水处理厂“金华标准”,配套建设“一厂一湿地”,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深化沿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全面杜绝违法超标排放;开展沿江小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减少入江污染物总量;深入开展重点支流集中整治,开展沟渠池塘等小微水体剿灭劣Ⅴ类行动,确保入江支流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在入江口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监控;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上游水库科学调水机制,实现水质、水量可控、可调,保障枯水期和突发环境下的流域水质;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河流生态修复调节功能。

2.打造一条畅通便捷的生态绿道。

  融合山景水景,沿江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绿色走廊,供游人和骑行者徜徉其间。根据区块实际建设具有步行、慢跑、骑行或综合慢行功能的休闲步道;设置承担休息职能的沿途驿站,增设夜间照明、公厕、饮水等附属设施等,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建设科学先进的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指示、规章、安全警示标识等,具有解说、引导、警示、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

3.打造一条赏心悦目的彩色林带。

  通过沿江多层次、大绿量,高标准建设珍贵的彩色林带,为浙中地区围上一条绵延380公里的“彩虹围脖”,实现四季有风景,处处有别意。沿江50~100米之内,每相隔若干公里种植不同种类、不同季节、不同花期的珍贵彩色林木,如银杏林、梅花林、樱树林、桂花林、白兰林、枫树林等,成为可观赏、可摄影、可游憩、可科普的自然景观带,也筑起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

4.打造一条休闲健身的体验带。

  按照近水、亲水、娱乐、休闲的原则,沿河建设文化休闲广场、林荫公园、湿地公园、滨河景观路、滨水栈道、江心岛等文化休闲设施,为市民休闲散步提供场所;积极引进体育休闲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水上乐园、游船、游泳、水上运动等娱乐性亲水活动;开辟沿江户外健身场地,配备必要的户外健身设施,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5.打造一条现代农业的示范带。

  培育发展一批以美保龙、九峰牧场为代表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喊得响、拿得出”的农业品牌和转型升级典型示范,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以万向花卉、锦林佛手园、花田小镇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引导建设一批农耕、采摘、品尝等体验性较强的开心农场,促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大力支持生态种植业,推进杨梅、葡萄、甘蔗、火龙果等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建设。

6.打造一条生态自然的防洪排涝带。

  坚持防洪、排涝、灌溉相结合,沿江全线建设生态自然的防洪堤岸,形成滨湖段、城市段、近郊段、田园段四种各有特色的护岸形式。在城市和人口集聚的区域开展“美丽城防”建设,按照“城市50年一遇、乡镇20年一遇”标准,实施堤岸加固工程。在无人居住的区域,采取大缓坡种草的生态护岸方式,由岸坡至水面多层次大量栽植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坪,保持自然生态。

7.打造一条诗情画意的村落风景线。

  大力发展生态廊道沿线景观旅游、农业观光游、农垦体验游、古村落旅游和文化体育游、自驾车(房车)露营等项目,打造“周末周边”旅游目的地。加快区域旅游中心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度假中心。积极推进廊道沿线小城镇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类似环保小镇、影视小镇、创意小镇的特色小镇,类似琐园、蒲塘、园周、寺平、新光、俞源、芝堰的古村落和新农村。融入水乡元素,挖掘文化底蕴,加大保护开发力度,彰显“一村一品”特色。

8.打造一条乡愁文化感动带。

  桥是河流的靓丽装饰,也是浙中水乡的灵魂,承载着浙中文化的“乡愁”。充分发掘与桥梁相关的美学特征,对现有桥梁进行保护、修楫、粉刷和以现代光电效果进行美化、靓化。建设一批类似彩虹桥、廊桥等特色的步行桥、景观桥和大型综合用桥,方便群众沿河出行,提升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丰富浙中桥梁型制、色彩,打造“浙中桥梁博览馆”。加大对桥梁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把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整理浙中桥梁的营造技艺、民俗、民间文学、雕刻彩绘艺术和桥梁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9.打造一条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务带。

  积极发展交通物流,科学合理建设连接道路、停车场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实现城镇与廊道间的无缝对接。大力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智慧信息建设,全面推广电子支付、智慧交通、全域wifi、环境质量发布等基础设施,打造便捷的互联网生活。沿生态廊道分区建设中高端民宿、休闲度假酒店、大型农家乐、特产超市等区域集散购物中心,创新模式吸引周边消费群体。

10.打造一条创新引领的生态产业带。

  以河流为主线,以“沿江两岸”为纽带,打造浙中生态经济走廊,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为浙中崛起注入强劲的动力。构建完善沿河生态工业体系,加快实施“五大千亿”产业培育行动,企业扶优扶强行动,“四换三名”、“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行动,中小企业发展及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行动,拉长产业链、价值链。突出“互联网+”、汽车制造、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现代五金、影视文化、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沿河特色小镇、工业强镇和电商新镇建设。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浙中生态廊道”怎么建?有十大标配—— 2017-03-20 浙江日报2017-03-2000005;浙江日报2017-03-2000007;浙江日报2017-03-2000009;浙江日报2017-03-2000012;浙江日报2017-03-2000014;浙江日报2017-03-2000017;浙江日报2017-03-2000019;浙江日报2017-03-2000022;浙江日报2017-03-2000030;浙江日报2017-03-2000032;浙江日报2017-03-2000039;浙江日报2017-03-2000041;浙江日报2017-03-2000008;浙江日报2017-03-2000013;浙江日报2017-03-2000015;浙江日报2017-03-2000018;浙江日报2017-03-2000020;浙江日报2017-03-2000029;浙江日报2017-03-2000031;浙江日报2017-03-2000036;浙江日报2017-03-2000040;浙江日报2017-03-2000011 2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