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剿灭劣V类水工作主要任务
“污水零
直排区”
创建工程
全市剿灭劣V类水工作主要任务
按照《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16〕174号)要求,实现辖区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沿河排口晴天无排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2017年完成所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级A排放达标改造,新改造提标的要达到Ⅳ类标准。全面开展已建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检查、维修和日常养护工作,打通断头管,纠正管网错接、雨污混接等问题,提高管网建设效率,配套管网长度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相适应,2017年全市34个乡镇(街道)建成“污水零直排区”。
编制并实施河塘湖库清淤疏浚行动计划。科学开展河道清淤,优先安排平原河网地区劣Ⅴ类水体清淤项目。原则上县级以上河道每5至6年实施一次清淤疏浚工程,2017年,全市完成清淤1000万立方米,重点针对劣Ⅴ类河道开展清淤。
严格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原则和重点行业整治提升标准,深入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2017年重点开展177家电镀企业深度整治,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开展全市地方特征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着力解决酸洗、有色金属、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染问题。深化“腾笼换鸟”,以无证经营、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等“四无”企业(作坊)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7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家以上,实施“低小散”整治提升项目10个以上,整治和淘汰“四无”为重点的“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1000家以上。加快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加强对纳管企业总氮、盐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管控。在化工、电镀行业废水管道架空或明管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废水输送明管化。
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禁限养区制度,2017年6月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不断完善线下网格化巡查与线上智能化防控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保留养殖场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标准化水平。2017年6月底,全市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全部纳入在线智能化防控平台,其中工业化治理养殖场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调整优化水产养殖布局,全市因地制宜发展池塘生态多营养级养殖、工业化循环水、稻鱼共生轮作、稻田综合养殖和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等循环养殖模式。2017年,普及推广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稻田综合养殖和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面积600亩,开展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面积3000亩。
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全市新增完成719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2017年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2万亩。全面开展2013年之前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确保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有效处置率达到96%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30%。
加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依法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未依法办理审核手续的,限期补办手续。对可以保留但需整改的,提出整改意见并加强监管。2017年底前新调整的市、县两级河长制河道入河排污口必须全面进行封堵或完成整治,落实销号管理。列入2017年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乡镇(街道)依照创建工作要求,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
建立科学调度生态补水计划,以浙东引水、姚江补水为主要手段,提高生态补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点围绕劣Ⅴ类水体和水质变差的河道实施精准补水,2017年市区及慈溪、余姚等地生态补水量不少于2.5亿立方米。
加强河流生态化治理,加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全市完成23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开展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河岸湿地、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生态浮床等工程建设,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工业
整治
工程
河道
清淤
工程
农业农村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排放口
整治工程
生态配水
与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