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伟——
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本报记者 刘乐平
经济新常态下,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依然是高频词。打好“创新牌”,向创新要动力,对浙江来说,既是使命,也是管长远管全局的大事。
批复一年多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渐入佳境。宁波和杭州同为浙江“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提出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如何?有何深意?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伟。
唱好杭甬“双城记”
记者:我注意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你就已经代表宁波建议,希望国务院批复宁波依托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宋伟:的确,去年我就提过这个建议,今年继续跟进。实际上,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宁波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也是被写入宁波市“十三五”规划和今年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重点工作。去年,浙江发布《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确定支持宁波加快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宁波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杭州国家高新区2015年9月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宁波最终能申报成功,浙江就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者协调发展,对浙江更好地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
以宁波为龙头创建浙东南自创区,是唱好杭甬“双城记”,提高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探索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跨越发展新路径,对浙江乃至全国民营经济转型具有标本意义。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实施,也需要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依托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支撑,率先实现区域产业战略突破,形成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得天独厚“东大门”
记者: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7年时间内几经扩围,迄今已增至14个。与这些已批准的示范区相比,宁波基础如何,拥有哪些优势?
宋伟: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的宁波国家高新区,目前集聚了宁波市一半的重点科技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列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成为宁波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里还是全球新材料发展的高地,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在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三大细分领域已形成全球性影响。
在提升区域功能、对接国家战略上,宁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先天的地理区位,还是后天的先行积累,宁波都具备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条件。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宁波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人员带成果带团队共同创业、成果作价入股、“产业技术+产业育成+衍生企业”“国际合作+跨国并购+产业化”等多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希望联动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共同发展。这四地2016年生产总值共计1.86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1%。浙东南地区海陆交通便利,是中国的“东大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和交往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推进政府管理和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多种手段,加快转型升级进程,涌现了一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转型企业。
把握发展“窗口期”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当前,把握创新发展的“窗口期”,宁波可以争取哪些支持?
宋伟:去年3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宁波列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培育对象,但目前相关部委办尚未启动相关程序的工作。
我们希望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对宁波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论证,针对“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联动温州国家高新区创建浙东南自创区”的建设方案提出论证意见。我们将在修改完善《浙东南自创区建设方案》的基础上,请国务院批复同意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辐射带动台州、舟山两地国家高新区创建,推进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和宁波都市圈建设。
此外,我们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支持示范区开展创业投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行科技创新;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本报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