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锐观察

优规划 调结构 促长效

松阳出境水质连续30个月保持II类

  本报讯 (记者 沈晶晶 县委报道组 孙丽雅 通讯员 项国锋) 早春时节,松阳县松阴溪畔,绿意萌发。前来散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看着如此美景,大家纷纷为母亲河的治理成效点赞。据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截至今年2月,松阳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30个月保持II类水标准以上。

  自2014年以来,松阳根据“河道病情清晰准确,治理方案明确详实”的要求,推出河道“病历卡”制度。全县534名三级河长化身河道“医生”,定期开展河道水质“体检”,动态记录监测点位、时间、水质类别以及高锰酸盐、氨氮、总磷三大指标变化情况,登记问题,开出“初诊处方”,跟踪治水“疗效”。近3年来,各级河长已开出治理“处方”12159例,总体“治愈率”超过98%。

  “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松阳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从登记的各类问题以及污染源动态监测数据来看,目前在一些工业、农业等污染集中区域,河流断面水质会出现反复,松阳从整体规划入手,合理调整功能区划布局,严控面源污染,推动产业转型。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松阳引进无公害种植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和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工作,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推广种养结合模式等。

  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近年来,松阳鼓励松阴溪南岸发展传统红糖、茶叶制造等产业;重污染企业逐步退出,集中搬迁到222省道旁的工业园区。全县按产业划分区块,建成行业废水集中处置系统化工程,对污水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后中水回用,并借助在线监控、刷卡排污、地下水预警等监测监控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

  此外,松阳还围绕打造“浙江绿色制造业基地”目标,调整招商引资思路,严格限定工业园区准入条件。据初步统计,2016年以来,因为污染问题,该县已拒绝16家工业企业入驻。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锐观察 00003 松阳出境水质连续30个月保持II类 2017-03-04 3236121 2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