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景象

之江风雅颂 元宵灯如昼

  2月10日傍晚,当浙江越剧团的年轻演员汪诗涵在景宁雁溪村文化礼堂唱响《梁祝·十八相送》选段时,在宁海大佳何村涨坑村,94岁的功夫奶奶张荷仙正和小洪拳选手对垒,上演武术元宵晚会。而在缙云县壶镇镇,4条大龙船“盛装打扮”出街巡游,30多个台阁灯紧随其后,200多米长的台阁队伍浩浩荡荡穿行于大街小巷,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同一片皎洁的月光下,处处欢声笑语。元宵佳节至,浙江各地纷纷上演热闹的庆祝活动。

  风:传承古风庆佳节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唐诗中的场景,在2月10日晚的宁海前童古镇重现。

  由4代童姓家族成员组成的行会表演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各杠鼓亭、抬阁、秋千则按“房族”大小依次排列,簇拥相随。这一具有“老底子”民俗年味的前童元宵行会吸引了上万村民、游客驻足观看。

  前童元宵行会是纪念前童的童氏祖先童濠,并祈愿年景丰收而进行的流动灯会。童濠带领族人开渠凿砩、灌溉农田。前童元宵行会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行会精神中最主要的就是孝义。”前童行会非遗传人童全灿说,希望童氏族人和村民共同努力擦亮这一民俗“招牌”,将孝义的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传统佳节需要仪式感来守护。仪式感,是除夕夜的守岁祈福,是重阳登高的健康期盼,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而我省各地正在展示的非遗活动,更是这种仪式感的最好传承和发扬。

  安吉县天子湖镇的160多位民间演员盛装表演了绣花龙、舞狮、白茶龙、马灯、旱船等非遗节目,现场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德清乾元镇给市民带来了“浙北乾龙灯会”,13条巨龙在广场上时而腾空夺宝、盘旋仰啸,时而倒地平舞、晚宴遨游;嘉兴新塍镇安排了“非遗走亲”,油车港镇的舞狮、王江泾镇的打莲湘等非遗活动接连上演……大家在游赏中收获了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雅:优雅艺术送下乡

  “头戴珠冠压鬓齐,身穿八宝锦绣衣;我本想过府去拜寿,细思量我君拜臣无此理。是了,驸马今日接待宾客,想必劳倦,不免宫门挂起红灯,也好让驸马早些回宫……”2月10日晚,随着景宁雁溪村文化礼堂亮起灯光,由浙江越剧团带来的一出出越剧精品折子戏,在这里精彩上演。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是明代才子唐伯虎对元宵佳节的精准描绘,也是村民们热热闹闹看戏过节的真实写照。舞台上,年轻的越剧演员唱腔悦耳婉转,表演精湛;舞台下,村民们看得聚精会神,不时爆出热烈的掌声。

  “村民们十分热情,表演结束后迟迟不肯散去。我们的辛苦也是很值得的。”浙江越剧团演出部主任倪桂华笑着说。

  这是今年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下基层演出的百场大戏中的其中一场。全省30余家国有文艺院团,在春节期间集中组织530多场送戏下乡演出,发挥地方戏曲剧种的乡土文化优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省属院团走下去,优雅艺术送下乡,倍受百姓期待。温州戏迷吴晓敏说,自己早早买好了元宵节小百花越剧团演出《陆游与唐琬》的票,“能近距离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简直太幸福了!”

  颂:歌颂美好新生活

  闹灯会、看大戏,是各地庆元宵的标配,嵊州甘霖镇的村民们却时兴自发组织节目,联欢度佳节。2月10日下午,在一曲西厢记的选段《琴心》中,甘霖镇田东村的一场由戏迷自发组织的戏曲大联欢拉开帷幕。

  演唱《琴心》的是村民陈林玉。他曾在民营剧团做过一阵子唱角,后来一直在村里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当地妇女唱越剧。“这几天天气冷,但听说村里组织戏迷晚会,村民兴致都很高。”在陈林玉等人参与下,田东村文化礼堂里每晚灯火通明,吟唱不断,临近元宵节这几天,更是热闹非凡。

  “好听!再来一段!”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们,沉浸在美妙的越音里,时而跟随台上演员哼唱,时而起身用热烈掌声表达赞赏。

  手抄剧目单,自备演出服,自编自导节目,和田东村一样,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文化礼堂遍地开花,各地涌现出精彩纷呈的“村晚”表演,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在东阳市元宵晚会上,18个镇、乡、街道农村文化礼堂自己编排的舞蹈、独唱、排舞串烧、武术、杂技等一个个精彩节目先后亮相,引得观众大呼过瘾;衢州柯城区石梁镇童前村文化礼堂内张灯结彩,当地元宵晚会上村民们将展示美丽乡村田园建设的新成果。

  一轮圆月下,悠扬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期许。

  本报记者 陆遥 严粒粒

  通讯员 严慧荣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4 之江风雅颂 元宵灯如昼 2017-02-11 3065095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