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观点

诗歌点燃文化自信

  不必叹息诗冷歌热、人心不古,经典总会千古流芳;不要计较各种真人秀众声喧哗,好诗词就像好酒,酿制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老的诗意,拨动时代指针、点燃文化自信。

诗歌点燃文化自信

李建新

  当人们纠结于诗坛的落寞和诗歌的风光不再,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却以火爆的收视率,颠覆了人们的文化判断。让我们出乎意料地看到,严肃的传统文化普及类节目,也能成为老少咸宜的文化狂欢。我们在领略中华诗词之美的同时,更收获了一份文化自信。

  这份自信,源于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的文学巅峰,诗歌始终是中国文学形式的主流和大宗。孔子把诗歌的功能分为兴、观、群、怨,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当诗经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蓝色星球广袤地带还懵懂未开;当欧亚部落之间铁骑征战杀人如麻的争夺霸权,大唐盛世已在“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兼容并包、开放融合中,用诗歌称颂大唐气象。中华诗词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的前列,我们怎能不引以为傲?我们有“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李白,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还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从豪迈到婉约,从江南到边塞,这是中华民族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文化基因。就像今天诗词大会的百人团,无论你来自哪里、地位高低、学识深浅,这一刻天地往来、古今相通。

  这份自信,来自灿若星汉的精品佳作。无不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它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哲思之美扑面而来。在诗词大会,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豁达、李煜的忧郁、李商隐的缠绵;领略到大漠雄关、泰山极顶、海上明月的气势磅礴、皎洁瑰丽。你若孤单,“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份等待已然动人;你若想家,“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告诉自己别错过眼前的风景;你若烦恼,不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若冷漠,想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曾带给你的那份温暖与感动。古诗词里,永远都会找到你心灵渴求的那份慰藉,它教会我们忘情山水、看淡名利,向我们展现天地大美、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诗词大会牢牢把握主旋律、价值导向,让我们与古人在时空对话中产生共鸣,顿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诗歌也是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从无韵到律绝到自由诗体,一路传承创新发展而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诗词这古老的文体会走向没落,有时它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在更大范围传播,从周杰伦的《青花瓷》,到小刚的《寂寞沙洲冷》,再到霍尊的《卷珠帘》,不也看到古诗词的影子吗?流行歌坛的说唱多像自由诗一般的洒脱。当汶川大地震袭来时,网上数以万计的诗歌汇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诗歌是中华民族从孩提到终老的一生陪伴,无时无刻不蛰伏在我们的伤口、流淌在我们的血液,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喷薄而出。如何让中华诗词适应当代人的欣赏习惯、审美需求、推广模式?央视在这方面将海选、竞技、声光电多媒体手段融入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探索。不必叹息诗冷歌热、人心不古,经典总会千古流芳;不要计较各种真人秀众声喧哗,好诗词就像好酒,酿制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老的诗意,拨动时代指针、点燃文化自信。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4 诗歌点燃文化自信 2017-02-10 浙江日报2017-02-1000008;浙江日报2017-02-1000005 2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