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化

央视热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16岁武亦姝夺冠

诗词之美,让我们找到心灵故乡

  本报杭州2月7日讯 (记者 李月红 董小易)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网友们认为,诗词大会引发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场上酣战——

  16岁才女问鼎冠军

  当晚的巅峰对决,是本季最强选手集结:获两次攻擂资格的张淼淼、获第四期擂主之位的武亦姝、获第五期擂主席位的李宜幸、获得3次擂主席位的陈更。巧合的是,4名攻擂者全部为女性,她们和获得4次擂主席位的守擂擂主彭敏,决战冠军宝座。

  一开场,首先亮相的是身着红衣的主持人董卿以及4位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和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按照惯例,评委老师每人朗诵一首古诗鼓励参赛者。康震朗诵了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诗词爱好者,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蒙曼则选择了杜秋娘的《金缕衣》,祝福参赛者们珍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简短开场白后,比赛正式开始。第一个出场的是气场强大、只爱汉服的张淼淼,她自信地喊出自己的决赛宣言“我为自己而战”,一路旗开得胜,在回答第八道题时,未能答对诗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中与葡萄一起带回来的舶来品是苜蓿,最终止步,获得216分。

  第二个上场的,是网上人气选手、16岁高中生武亦姝。“不破楼兰终不还”“五岭逶迤腾细浪”一道道填词题不负众望。当屏幕出现第六道题,“哪位诗人当时不受关注,后世粉丝多”时,她稍加犹豫选择了陶渊明,险胜。王立群随即分析了原因,因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崇尚华丽诗风,直到宋代美学境界提高了,人们才发现陶渊明的审美趣味比别人早半步,从此陶诗风靡后世。最终,在这一环节中,武亦姝答对所有题目,以317分击败张淼淼,暂时领先。

  在随后的比拼中,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李宜幸止步于第二道题“共剪西窗烛”。第一季返场选手、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虽在第一道题中以“秋风生渭水”力克88位百人团选手,赢得整场比赛的最高分,但最终止步第七题,以11分之差惜败武亦姝。

  “飞花令”环节中,与武亦姝对决的是从本场百人团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河北大学老师兼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王子龙。以“酒”为关键字,王子龙先吟“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武亦姝接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子龙续吟“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武亦姝再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此7个回合,王子龙最终败在复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惜败。这也是十场“飞花令”环节的惜败共因——一旦诗句重复,几无翻盘可能。

  最终,守擂者彭敏和攻擂者武亦姝争夺擂主争霸赛冠军。作为大会最有诗意的环节,诗画题最能考验选手诗词功底,在第一道沙画题中,沙画刚画了一半,武亦姝就抢先答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赢得1分,随后双方你追我赶打成3比3平手,最终在第八道题中,武亦姝抢先答出“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诗句与洞庭湖无关,率先赢得5分,问鼎本季诗词大会冠军。

  场下互动——

  诗词达人分享心得

  在当晚的总决赛上,央视还在网站上开通了访谈直播视频,邀请彭敏、陈更、文言满分的13岁“大魔王”叶飞、教书育人的“万词王”王子龙、从小教儿子背诗的好爸爸弋锒共5位诗词达人,在网上与网友互动直播点评。

  访谈直播中,诗词达人们分享最多的就是百人团的诗词熏陶经历。在本赛季中,百人团有不少是电力工人、工程师等工科出身。陈更认为,工科生爱诗词,是对自身的犒赏,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世外桃源,这是古典诗词最美的精华。彭宇则认为,在比赛中听到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特别震撼,似乎一下子领悟到诗歌中的大情景大意象,现在他更喜欢那些豪放的、有家国情怀的诗句,感觉心灵的气象和格局都开阔起来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是评委蒙曼对本赛季选手最深刻的印象。在当晚的比赛中,蒙曼注意到武亦姝的表现一直是坦然、率真,这也成就了这个女生以柔克刚的最终胜利,“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场外热议——

  赢在传统文化教育

  在微博微信上,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对本季诗词大会的热爱。他们认为,这季诗词大会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学霸少年、诗词情怀,更让他们看到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浸润的年轻一代带来的新气象和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传承的希望,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始终热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武亦姝们”共同的爱好。在名校学霸群里读书,升入高一的武亦姝依然“不务正业”:有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讲解《浮生六记》的照片,有书法作品,还有每周至少读一本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与随笔写作。“淡定妹”姜闻页,虽然才16岁,但读过的书可以铺满整个篮球场。

  同时,那些阅读过的古诗文也在不断地涵养着她们的价值观、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不过度追求成绩排名和比赛输赢,只享受过程。想学金融的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而武亦姝面对第二次个人追逐赛意外止步,也微笑说:“(对诗词)只要我觉得喜欢它,只要有个人可以聊聊它,输赢真的不重要。知识盲点可以回去补上,但我对它的热爱一旦生成就不会再轻易减少了!”

  正是受到这种美的熏陶,不少网友认识到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网友“Semay”说:“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果断去把宋词从书架上抽回来放枕边了,决定每晚睡前翻翻。太喜欢武亦姝这个小姑娘了,16岁的年纪如此宠辱不惊。”更有网友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最后一期,边看边拿小本本记下来,觉得自己愧对语文老师。”

  透过诗词大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群众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唤,是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生于物质不再匮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渐渐成长之后的必然向往。

  如何让美好的古诗词激荡起今人更多更持久的涟漪,网友们也纷纷在新浪微博、知乎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网友“ZoeZyyl”深有同感:“想想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一心只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真是太无地自容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进一步切合时代,精心选择内容,并利用现代传媒方式进行传播,也不排斥健康的娱乐化形式。从社会角度而言,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0 诗词之美,让我们找到心灵故乡 2017-02-08 3045690 2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