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浙商新春聚首话“回归”——
虚实相济兴实体
本报记者 袁华明 白丽媛
1月25日,腊月廿八。临近春节,乡音乡情最亲切,来自全球的61位浙商相聚在钱塘江畔,参加浙商座谈会。
“回归”是这场座谈会的主题,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浙商总会年度工作会议上,很多浙商也提到了“回归”这一话题。
回归家乡
最是温情乡音浓
春节时分,乡音最温情。尽管离家多年,但在浙商座谈会上,还是能听出那熟悉的口音。全球浙商,乡音不改。
廖春荣虽然定居澳门多年,但祖籍温岭的他依然带着明显的浙江口音。2008年开始,廖春荣在湖州安吉投资建设旅游特色小镇,Hellokitty主题乐园。
像廖春荣这样“少小离家”的浙商不在少数。总部基地全球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许为平在发言中谈到,自从省委、省政府发出“浙商回归”号召,他便带领总部集团回到了家乡,在海宁建设江南总部基地,解了自己的回乡情结。
河北天成企业集团董事长赵勇强透露,这几年积极响应“浙商回归”的号召,截至2016年底,河北省浙江企业家联合会共累计完成回归签约项目12个,落实项目总投资192亿元。他们还积极引进世界著名乐园法国Puy du Fou乐园落地杭州,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合作成果。
自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浙商回归”号召以来,浙商回归成为浙江省的重要工作,这也是今天座谈会上浙商大佬们发言的主要话题。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力度。确保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
回归实体
虚实相济更强大
在浙商座谈会结束后,浙商们互相握手问好,马云和宗庆后握手的瞬间被很多人用手机拍了下来,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有人评论说,“这一握昭示着,新的一年,虚实相济的浙江新实体经济将继续一往无前、勇立潮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5日上午的浙商座谈会上发言,下午还有一场专题的分享演讲,马云两次提到一个观点:今天的技术革命原则上属于灵活创新的中小企业,很多人说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但我自己感觉,新兴的30至100人的中小企业的制造业发展是令人震撼的”。
金融、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在浙江大力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当中,既有高端装备制造这样的制造业门类,也有金融等产业。浙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地方金融打造集聚平台,加快创新、打响品牌、做大做强。在金融、互联网等产业服务下,实体经济更加富有活力,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功不可没。
当然,浙江需要的是向上的、优质的、代表绿水青山方向的实体经济,落后产能、污染产业、低效生产方式都不是浙江想要的。所以浙江要发力发展新实体经济——虚实相济、相融、互促、互利的新实体经济。
回归创新
领跑经济新常态
浙商曾凭借首创精神崛起,敢为天下先的浙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领跑新一轮发展?
“现在吉利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产能不足,当前吉利汽车各制造基地几乎都以双班最大产能运行,产能不足和物流运输成为制约市场销售的瓶颈,有些车型交货周期长达5个月,现在用户最不满意的就是有钱买不到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现在研发人员队伍已经超过1万人,带来的效果也非常乐观。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他们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正在积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智能制造领跑产业升级。
对创新平台的关心,让浙商们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中心城市科技建设等创新空间拓展情况,他们对浙江正如火如荼发展的各类特色小镇创新空间以及国家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也有浙商提到,对于浙商来讲,今天也站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这是一个变革时代,我们现在又到了新技术的门口。“所以浙商要有改变的勇气,必须有危机感,因为固有的模式将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回归初心
浙商精神再提炼
“过去一年对浙商来讲很艰难,但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浙商还是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大家对未来尽管有担忧,但还是充满期待、希望,确实展现出了很了不起的状态,令我非常感动。”回顾去年浙商表现,浙商总会会长马云如是评价。
“坏消息是经济形势不好,我们都在转型升级,好消息是大家都一样,全世界都不容易。”在25日上午举行的浙商座谈会上,马云这样描绘当下经济形势。他说,企业家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未来,改变别人的可能性并不大,今天的中国已不是靠政策红利,而是靠企业家精神红利。”
多位企业家也提到了浙商精神。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表示,民营企业家既是非公的,又是奉公的;既是民众的创业平台,又是精英的创新平台;既是国家的又是世界的,既有把握时代潮流的能力,又有迎接时代挑战的实力。
“坚持底色,底色是什么?红色的。保持本色,本色是什么?绿色、草根出身。发挥彩色,彩色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郑宇民认为,浙商具有理想主义和科学精神,既异想天开,又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