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为婚事减负

  近日,一则报道揭开了农村“因婚致贫”、“随礼返贫”的乱象:在山东的一个地级市,一场“够面子”的婚礼下来,没有20万元根本打不住。这笔费用,相当于当地一个四口之家四五年的收入,许多家庭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

  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婚礼办得喜庆、隆重一点,本是应有之义。但为结婚凑份子而举债甚至致贫显然是不正常的。当结婚变成脱离实际的攀比、炫耀,与婚礼中“礼”的精神内涵就背道而驰了。

  有学者分析指出,农村婚嫁成本节节攀升的背后,是农村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衡的现实。按照市场经济的供需理论,资源稀缺必定引发价格上涨。不过婚姻毕竟不是交易,如果把大操大办简单归结为“刚需”使然,未免有“甩锅”之嫌。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极为重要。2016年初,象山县出台了《关于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党员干部操办红事划出了明确的“红线”:宴席人数控制在300人以内,餐次为一餐;不允许赠送、收受非亲人员礼金。全县3万名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严格依纪依规办婚丧事,发挥带头人作用。

  有了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普通群众的压力就小多了。事实证明,看似牢不可破的“人情链”其实并没有那么牢固。几个月时间,象山县婚丧礼俗整治深入人心,大操大办的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为基层群众的“主心骨”,党员干部一方面要通过带头“婚事简办”,让身边的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减负”后的轻松与安心,感受到文明婚礼、健康婚礼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也要广纳民意,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规民约,使节俭文明的新婚姻风尚渐成农村婚俗的主流。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为婚事减负 2017-01-25 浙江日报2017-01-2500010 2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