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上下大功夫 产教融合上做大文章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打造“链上教育”
沈烨婷 项笑利
校企合作上下大功夫 产教融合上做大文章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打造“链上教育”
沈烨婷 项笑利
一月的江南,寒风料峭,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简称“海职高”)的校园里,却丝毫不觉隆冬的寒意。教室变成了车间,学生变成了“工人”,企业搬进了学校……一波波职教改革的暖流正在美丽的校园里涌动,海职高的“链上教育”正成“大气候”。
练好内功 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对接地方产业
去年12月26日上午,浙江诺之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出现了30位“小员工”,他们整齐地穿着校服,认真的面孔透露着些许稚嫩,在皮革企业旺季的时候,这些“新手”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呢?原来,海职高14级皮革服装专业的学生又下企业实践了,他们在老师和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要完成两件“爸爸的皮衣”。
目前在海宁,平均3秒就能生产出一个皮夹,平均48秒制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海宁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皮革、皮草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是海宁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为当地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在浙江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海职高校长王小林看来,中职学校的“根”在地方,特色在行业。只有尽快融入地方和行业,才能夯实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重构专业布局服务区域皮革产业的转型,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2015年,海职高迈出“链上教育”的第一步。“学校在皮革服装专业的基础上,将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影视影像、物流、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整合重组,设立皮革部。”王小林说,在皮革部的牵引下,在校内共建产学研“教学特区”,在校外打造了中国皮革城、浙江诺之、米琳贸易等31个教学实习基地。
2016年11月,海职高又牵头,与31家皮革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了皮革职教集团,进一步夯实“链上教育”的平台。职教集团优势资源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皮革学院”的火种。据悉,海职高试行混合所有制,依托研发设计、制版打样、电子商务、皮革物流和皮革体验五大中心,创新O2O人才培养模式。
走进实训中心,在CAD教室里,服装专业毕业班的同学们正在一笔一画地修改手稿图;在制版打样室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学生们还没有缝制完成的样衣;在摄影教室里,一大摞服装秀、平面展的照片叠放在讲台上……
“每个项目都有专业组,以研发设计中心为例,基于陆佩琴名师工作室,构建产品设计团队,以皮革为原材料,进行服饰饰品、工艺品的研发。”王小林介绍,该中心已与法国服装学校取得交流合作,走向国际化。
思路决定出路。如今,在海职高,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效日益凸显,在不久前的海宁皮革职教集团成立大会上,海职高被授予“海宁皮革职教集团皮革学院”和“海宁市皮革服装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随着海宁皮革职教集团的成立,以后校企合作的项目将越来越多,海职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大提升。
完善体系 搭建职教“立交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紧扣时代的脉搏,不断完善职教教育体系,中职学校才能持续不断地更好发展。2015年,海职高成为浙江省首批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迅速搭建了专业与就业的“立交桥”,更好地满足学生教育选择。
去年秋季开学,海职高2016级1322名新生走出课堂,参加了一项特殊的实践学习活动,他们有的来到了皮装企业,有的来到了汽车4S店,有的来到了实训工场进行职业体验。
作为新生,不是应该先从理论学起吗,为什么学期才刚开始,他们就可以走出课堂?原来他们参加的是学校“选择性”课改体验项目。体验学习为期3周,共有12个项目可以参加。
2016年,海职高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选择性”课改,推出“四选三择,多元成长”课改方案,构建“公共必修+44X2N”选择性课程体系。根据选择性教学理念,专业老师们自行开发了校本化课程——“专业体验包”。学生们可以从“专业启蒙——专业教师讲解”“专业体验——实训工场认知感受”“职业启蒙——行业专家(或优秀员工)讲座”和“职业体验——职业现场(企业、市场等)体验学习”4种形式、4个角度、4个层次入手,在老师开发的128个专业体验包中选择感兴趣的8个来体验。
“没想到我们在刚开学就可以知道这么多,暂时还没换专业的想法,现在选的专业还是适合自己的。”皮革16班的曹佳飞随班到了一家皮装企业进行体验。通过一个上午,她了解了选皮、制版、裁剪、缝制等皮装制作工艺流程。
“目前学校《四选三择,多元成长》课改方案稳步推进,学生对专业、课程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问题研究、技术探索、能力提升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海职高副校长李志文说。
为了给学生的体验学习提供具体的内容、清晰的思路,海职高11个专业教研组整合为8个复合型专业组合,共同开发专业初体验系列校本教材。截至2016年12月份,学校已有25门校本课程开发完成,首批被录用、并成功在网上建课的有63门。
引进外援
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
培养“工匠人”
“师傅,请喝茶。”近日,在海职高的会堂里,学徒夏龙正站在师傅面前,恭敬地行拜师礼,行礼完毕向师傅敬上一杯热茶。这里正在举行新一届的现代学徒制拜师仪式。
这30名学生都是海职高首届中德诺浩班的学员,拜师仪式结束后,他们将跟着9位汽修技术骨干,前往浙江利星奔驰服务有限公司、嘉兴中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7家汽修企业,开启他们的在岗实习之路。
据悉,2014年,海职高成功签约教育部“中德诺浩”汽车人才校企合作项目,成为该项目全国首批30所合作院校之一。同年,“中职汽修‘工作站’式教学实训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中职专业课改教学创新孵化项目”,汽修专业成立讲师团,“现代学徒制”全面铺开。
“缩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学习期,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是我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的基本动机。”海职高校长王小林说,学校采用“工作站”人才培养,目前已联合海宁当地21家汽修4S店、大型综合性汽修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结成联盟,将学校的实训现场建设在企业生产现场。汽修专业根据当地企业用人需求,开设了汽车机修、钣金、油漆和汽车营销4个岗位方向。
在海宁各大汽车4S店的修理车间里,就不乏海职高汽修专业学生的身影。实习生们在师傅的带领下,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开展现场观摩和实际操作。“实习生中,很多人毕业后进了宝龙,成为了公司的员工。这些年轻人既有理论水平,动手能力也强,很多人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海宁市宝龙汽修经理陆海萍说。
与各大汽修4S店、汽修企业合作只是海职高校企合作的缩影。近几年,海职高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汽修专业“工作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皮革专业生产性体验教学和工美专业大师工作室在双元教学、双师共导、标准对接等方面都进行了准现代学徒式的培养尝试,通过在岗实习,把工匠精神的种子,根植于越来越多学生的心间。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浙江省中职30强学校,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试点学校、浙江省中职学校诊改试点学校……在嘉兴乃至全省,海职高已经成为中职教育领域一个响亮的名字、改革的符号,这并非偶然,而是该校多年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不断深化职教改革而得到的成绩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