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平湖一对父子10年通信400封

千里家书寄深情

  “我们希望你在人生道路上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一个清醒的头脑对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也就是说,不依靠其他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将来。那将是父母最大的理想和无上的光荣。”

  这封写于1992年12月26日的家书,两页信纸已然泛黄,但字里行间,一位父亲的真情流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在25年后依然触动人心弦。

  收信人王春卫,如今是平湖市新仓镇的一位乡镇干部。“这是父亲在我参军入伍后第一周写来的第一封信。”1992年12月,刚满20周岁的王春卫应征入伍,来到了广西贵港。离家千里的他,捧着这封远方来信,看得泪眼婆娑。“当时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参军后又第一次远离家乡,家里人其实很担心,父亲的信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他知道,老家平湖市黄姑镇陆沼村并没有邮局,上世纪90年代初给儿子的每一封信,都需要父亲王龙观步行40分钟,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村里走到镇上的邮局,才能寄出。

  王春卫办公桌旁的一个抽屉,装着满满一抽屉的家书,现在他时不时还会翻出来重温。从1992年入伍到2007年退伍回乡,王春卫在外当兵10多年,父亲每个月至少要寄两封信给儿子,从不间断。2002年以后,随着手机等逐渐普及,父子俩才减少书信往来。

  父子俩鸿雁寄亲情,10年间的家书往来,多达400余封。

  在部队时,王春卫很少有时间回家。400多封家书,为千里之隔的父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远隔千里,却见字如面。一封封往来的家书里,可以看到家长里短,也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为了让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王春卫后来才知道,父亲刻意在信里隐瞒了一些事,比如母亲住院动手术,又比如二姐过世。

  虽然家里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但一封封家书里,却传承着朴素的家风。王春卫也一直谨记父亲亲笔写下的教诲。

  转业来到新仓镇工作后,王春卫为父母亲在平湖市区购置了房屋,每天晚上,三世同堂的一家人都会共进晚餐。72岁的王龙观精神矍铄,他说:“做父母的总是爱孩子的,给儿子写了这么多信,不图其他的。当时就是希望他为国家出力,在部队能做出一些成绩。”

  上周六,王春卫送8岁的儿子去黑龙江的姥姥家。上火车前,儿子对爸爸依依不舍。王春卫对儿子说,想爸爸了就写信,让舅舅寄回来。年幼的儿子认真地点了点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千里家书寄深情 2017-01-10 2802293 2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