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拖了15年的“钉子村”终于整体搬迁了——
克难攻坚勇担当
冬天的夜晚漆黑而寒冷,冷风似乎要透过皮肤上的毛孔钻进身体。新昌县七星街道五都村的搬迁办公室内却灯火通明,年过半百的王再平在屋内来回踱步,最终走到桌前坐下,在搬迁协议书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站在一旁的街道主任汤红俊松了一口气——为这个签名他足足等了一年多。
王再平所在的五都村,是新昌的入城口,也是全县生活环境最糟糕的脏乱差村。从2001年政府就开始动员搬迁,历经6任县委书记、7任县长,长达15年时间曾开展过3次集中搬迁行动,但均因有些村民不理解和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五都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钉子村”。
面对搬迁难题,新昌县委、县政府借着全省“三改一拆”的东风,敢于担当、克难攻坚。如今,五都村已搬迁560户村民,仅剩下两户未搬,搬迁率达到99.64%,基本完成整体搬迁。
敢于担当
剑指15年难题
55岁的王炎槐是五都村的老支书,回想起这些年来住在五都村的日子仍是不堪回首:“来村里的小汽车只能停在村外的马路。因为村道只有1米来宽,平时连摩托车通过都不畅,遇到窄点的转弯口根本进不去。”
雨天,是村民们最难熬的日子。这个村地处新昌海拔最低点,水漫村子是经常的事。平时,只要一下雨,村道上就全是积水,深处可过膝,村民出行非常不便。现任村支书王卫说,自从周边的工业园区建成之后,村子比附近园区标高低了近两米,每次遇上台风、暴雨,五都村家家户户都饱尝受涝之苦。
更让王卫头疼的是村子的脏乱差。他说,村里许多房屋结构简单,没有什么配套设施,消防和卫生等安全隐患很大。很多村民其实早已搬出去了,把房子租给了外来务工人员。有些村民为了能多赚点租金,搭了不少违法建筑。“每天傍晚,村口全是无证经营、违规占道的菜摊,不仅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而且让村道拥堵不堪。”王卫说。
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早就看在眼里。 (下转第五版)
(紧接第一版)2001年,县里召开五都村整村搬迁动员大会,但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工作搁置了下来。2006年,搬迁又提上议事日程,但之后还是没有真正付诸实施。2010年,少量村民进行了搬迁,但还有500多户村民未动。
三起三落,五都村始终没有搬迁成功,只因一部分村民为自己的房租考虑和漫天要补偿,导致多数村民整村搬迁、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一直得不到实现。
这些年来,五都村群众要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县委、县政府领导和街道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就搬迁意向开展了深入调查,发现同意搬迁的村民比例高达93.01%,这让新昌县委、县政府下定了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的决心。
2015年10月,新昌县再次启动五都村整村搬迁工作,向拖了15年的难题亮剑。在搬迁动员大会上,时任新昌县长的邵全卯斩钉截铁地说:“为了改善群众生活,为了改变城市环境,我们没有退路可言,必须迎难而上。”
以上率下
干部带头破局
没想到,搬迁才刚启动,这块“硬骨头”就磕到了牙齿。副县长裘武宏对记者说,在搬迁意向调查结束后,2015年12月启动预签约工作,没想到真正签约率竟降低到69.92%。
问题到底出在哪?2016年1月,已担任县委书记的邵全卯每周都要听取搬迁工作情况汇报,多次赴五都村实地督查搬迁进展,裘武宏每天赶到街道主持搬迁工作例会,掌握搬迁的实际情况。县领导发现大多村民希望搬迁的意愿没有变,矛盾的焦点还是补偿问题。有一些村民只顾眼前高昂房租费故意阻扰,好多村民则是观望心态,觉得拖一拖或许可以多争取点补偿。
对此,县级机关、街道、村三方72名工作人员按区块分成9个工作组,挨家挨户、逐户动员、逐户答疑,几乎每天都是早上七八点上门,等到晚上村民们睡觉了才离开。在上门征求村民意见的同时,更关键的是把整村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和实施意见等政策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公平公正,政策上一碗水端平,绝不让“钉子户”占便宜。
年过七旬的村民俞少桐,早年在昆明工作,回村后一直住在祖传的老房子内。每逢下雨天,往往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老俞要找出10多个盆桶来接落水。村子里还有比他家更破的屋子,每到下雨天要放将近20个盆桶。这一切,入村做工作的干部们都看在眼里,更是坚定了他们做好整村搬迁工作的信心。
70多名干部没日没夜地工作,村民其实都看在眼里,也渐渐明白政策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但缺的就是破局之人。
正式签约启动后,该村9名村干部率先在搬迁协议上签名,打破了僵局。住在村口路边的赵鹏煦是名老党员,家门口有125平方米的营业房,不仅自己可以做生意,儿媳妇也可以在营业房内当家教,年收入不低于40万元。五都村整村搬迁启动后,他家里人都表示反对,觉得一旦搬迁吃亏太多。“我不管他们,第一个去街道签约同意搬迁。其实,早签约和晚签约真的没有任何区别,但他们不懂,我既然是党员就应该带好这个头。”赵鹏煦回答得很干脆。
半个月内,近80%的党员先后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紧接着,他们做邻居、亲戚和朋友的工作,带动了300多户村民签约。
“党员干部带头签约,让大家看到搬迁中一律平等。”村民王继槐说。
为了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县里先后对测量评估结果、预签约补偿情况、正式签约情况进行多次集中公示,并专门设立了电话、信箱等多种举报方式,保证了整个搬迁公平公正。
以心换心
骂声变成谢声
经常跑新昌和嵊州两地的司机都记得,双向四车道的泰坦大道曾经一到“钉子村”段就成了单向两车道,马路的另一侧全部堆着大块的石头,足足有一公里长。而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记者近日来到五都村,穿过村口的这条大道,被石块阻隔多年的车道已经全部打通,新浇的柏油路两旁绿化带上种满了桂花、茶梅,马路上车水马龙,井然有序。
比村口环境变化更大的是村民的内心。记者走入村子,迎面碰上村民吕某,她和村委会主任王学军热情地打着招呼。今年5月下旬,王学军去吕某家做搬迁动员,可是连她家的屋子都没进去,直接被吕某用扫把赶了出来,吕某嘴上还不停地骂他。隔了一段时间后,琢磨着对方差不多气消了,王学军再次上门,但还是被她赶了出来……王学军先后跑了四五趟,吕某终于被做通工作,在今年10月签下了搬迁协议,并按政策拿到了补偿。
还有一次,村干部去村民徐某家做工作,对方拿着柴刀不让他们进门。后来村干部又上门做了几次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徐某终于答应签约。在签约那天,从来不抽烟的徐某特意带了一包烟,主动向村干部递烟,向他们道歉。
这些变化,经常在村里上演。县级机关、街道和村里的工作人员埋头苦干和带着感情做工作,最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签约效率越来越高。截至今年12月24日,五都村已成功搬迁560户村民,未出现一起上访事件,剩下的两户也在积极动员中。
在记者前往采访的那天晚上10时多,新昌县行政大楼的会议室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街道负责人还在讨论五都村搬迁后地块的规划。县委书记邵全卯指着规划图对记者说,五都村这一地块将作为新昌高新产业园北部的门面区域,也是新昌的门户所在,将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