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盛大启幕,展示当代中堂绘画成就
正大气象风雅颂 心怀家国扬画道
本报记者 刘慧
走进被中国红深深包裹的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仿佛走进了中国传统的中堂——案、桌、椅、架一应俱全,正中悬挂着“风”“雅”“颂”主题作品,左右再配上各色书体对联,充满吉祥寓意的中国年味。耀眼的中国红,不时传递着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崇。
12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正大气象——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启幕。展览共展出41位在当代中国画画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正大气象”为主题创作的256件中国画精品。
孙 永
重现画史经典脉络
悬于高堂,游于风雅,乐于民间。
本次大展策展人、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介绍,本次双年展确定了“正大气象”学术主题,以“中堂画”为创作体裁,试图展示“中堂画”的特殊文化价值和传统欣赏习惯,挖掘中堂画的精神内涵,梳理中国画传统样式对当代中国画的拓新发展,研究民族性绘画与中国文化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重现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经典脉络,推进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
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解释,“中堂画”意即悬于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是由书画屏风演变而来,在清代至民国初年成为中国书画的重要样式。中堂画不仅见证了中国书画发展的万千变化,也在诉说着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伦理观念。新时代艺术家们创作的中堂画,倡扬正大之气,踊跃创新突破,让传统活在今天,为大众展示当今中国画的“中堂”正大气象!
41位参展画家分别是:“风”篇13人:张道兴、陈永锵、韩书力、冯大中、方楚雄、梁占岩、刘云、徐勇民、郑军里、杨晓阳、刘金贵、余昌梅、潘汶汛;“雅”篇14人:丁中一、江文湛、王涛、戴卫、闵学林、王镛、吴静初、朱道平、许钦松、孔维克、陈琪、陈辉、许俊、姚晓冬;“颂”篇14人:许勇、吴永良、杜滋龄、蔡超、王西京、程振国、赵建成、施大畏、白云乡、薛亮、何家英、王赞、马国强、刘泉义等。
穿梭展厅,记者看到,展览分为3个主题,依次分别为:
风,怀乡之风——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民间中堂悬挂的山水、花鸟、人物画表达着百姓对富庶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以及从生活经验出发的世俗哲学——物我同一的至高境界。所以“风”篇描绘的是处在庙堂之高的正统书画视野之外的民间之象、怀乡之情、民俗之风。
雅,清韵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文人士大夫之雅,正直清幽,乃为君子风度。他们以礼乐精神为核心修养,联通个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他们将一颗赤子之心寄托于艺术创作,以此来升华人格理想与人生境界。故而“雅”篇之中堂画展现的是当代文人的清韵之雅、时代之风。
颂,堂正之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家与国乃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是“颂”的永恒对象,因此家国观念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烙印。从一个家族中的“中堂画”可以窥见其堂奥之深、堂正之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如此,才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汇聚了泱泱大国千百年来的正大气象。因此“颂”篇以中堂画的形式,谱写堂正之颂、家国之情。
许 江
游于风雅敦亲睦族
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依循“生态中觅生机、活化处继活力”的方法,以“正大气象”为主题,以中堂绘画为田园,来重建中堂绘画所代表的家国之颂、诗画之雅、民乐之风的诸般意味,再访中国书画与人居精神的内涵所在。
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来,中堂是屋宇的空间重地,又是家族的核心所在。他说:“我所上的中学是福建沙县一中,那里原是一座孔庙,大殿恰是正厅的气派。上面挂着各类宣传绘画,有时是杨子荣打虎上山剧照,有时是珍宝岛勇士负伤冲锋的画面。这些画悬于高堂,令多少少年倚望!”这正是“文以载道”的经典化育,它以热诚的方式,给人以纯然的净化,让少年之志凝于心中,盘结成所谓浩然之气。
许江说,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低头生活”中,抬头仰望的那番心灵品味已然远去。可喜的是,时下许多恢复了传统的古式中堂,披挂山水,点染花鸟,正合风雅之道的写照。旧时的家筑以林泉为居,但能乘中堂之绘邀风引月的,必有书香之谓。东方的生命美学,在如此花木写意之上,一方面明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观览理念,另一方面又传递四时素美的风雅情怀。此类“游于风雅”,恰是中国诗书之道的意涵。
“中堂之绘,往往以复数的方式布于四壁。”许江打趣道,这也是宗亲家族的风习。中堂之绘或悬于中墙,或挂在两壁,虽默默无响,却以节令四时与穗花写照互为掩映,尤其是它的拱卫之势化育着朝向核心的风姿。此一风姿既含家兴殷殷之祈,又带民乐陶陶之色。这种互照互生的方式,只有还原在中国民间的中堂文化之中,才能显其声响,发乎机妙。
如此说来,亲缘家族的崇拜,敦亲睦族的滋养,自是中堂之绘的本然。它赋予中堂绘画某种超出画本身的意味。这类绘画也许是一门忠义的节操源头,也许是世代风雅的精神蓝本,也许是满堂喜庆的吉祥之象。在这里,绘画的画者与家居的筑者、睦亲的老者一道,成为中堂之绘的宣示者,他们共同向家人与来访者道说由来,陈明大义,持续着中堂之绘的现实演绎。
正大气象!正,即止于至善,不偏不倚地立于至善之所,便于心灵垂直地向上提升;大,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让事物永无定形,永无边际却又不断地回返根源。
在许江眼里,中堂绘画的生存之链勾联着亲缘的滋养,承负着正大的气象。谢赫《古画品录》称:“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我们可否在与家庭、与人的品性的日常相关之处,重建时代的“披图可鉴”内涵,重树媒体时代绘画可为的信念,这正是中国画双年展的策略所引领的中国绘画探索与更新的机缘。
杨晓阳
求其本源延续文脉
“中国书画作为中国文化结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是一种有信仰的书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学林说,有信仰的中国书画才能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述而存在。他说:“对于我来说,努力追求的就是中国书画本身。本是中国文化之根,身是这个根的笔墨呈现。”
这是另一种距离——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潘汶汛钟情的世界。在她的参展作品里,处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画面里的树、石、莲花、飞鸟、风,都是她也是观众喜爱的。它们总带着清远、愉悦、悠扬、自生不息、沉寂不语的气质。
参展画家冯大中自述,他1962年开始画中堂常见的老虎画,不管是题材还是意境上,经历了一系列蜕变——不喜欢所谓文人画的那些小情调、小聪明、玩技巧,他追求的是大气象和自然的生命力。
自喻“嫁”给西藏的参展画家韩书力说,他在25岁之前是绝对想不到自己这辈子会与西藏有什么交集。不曾想,1973年深秋,命运之舟竟然将他从屯垦戍边的黑龙江畔载到雪域高原,并且让他心甘情愿地在这片高天厚土生活与走笔了40多个春秋。“我努力行走在西藏大地,见证了40多年来西藏的变迁。”几十年下来,借助搭车、骑马、徒步,韩书力竟走遍了西藏。从日记看,仅仅日喀则地区,自去年8月往前推,已有92次的采风记录。
乡村民俗是一种割舍不了的亲情。作为一名老西藏,40多年来,韩书力所见、所历、所画的乡风民俗,从人到事,甚至是一些很细微很普通的寻常小事,都令他一直难以忘怀,并实实在在地支撑着40多年的高原坚守。
感同身受的浙江画院专职画师、陆俨少山水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余昌梅感言,作为后学,为使自身的艺术创作保持活力与创新,唯有深入生活,通过写生观察了解山川丘壑、树木屋宇、江湖泉涧的自然状态与结构,掌握其自然规律,通过不断积累与学习,心中方有丘壑万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有幸一日能与天地山川互融,与时代精神合拍。
在西泠印社理事吴静初看来,此次中国画双年展确定“正大气象”学术主题,以中堂画为创作载体,展示中国画的特殊文化价值和传统欣赏习惯,挖掘中堂画的精神内涵。他说,艺术需要传承,从经典脉络中传承并拓新发展。中堂画这种传统展示样式一直是在厅堂布置,其内容通常以体现厅堂主人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以及其艺术品位的取向。
“国画之道重在舍其形似,舍其表象,而求其本质,求其本源,天地有大道,人生亦有道。绘画之道有其规律,为之画道。”跟随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回望展厅,他指着一幅幅精品力作说:“道,玄之又玄,需要我们抛弃表象的形与神,向纵深探索,只有舍弃表象才有可能进入‘众妙之门’,停留在‘形神’的表象描绘是不够的,超越‘形神论’才有可能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中华民族的乡风民俗,就藏在这些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之中。中国画,也延续着朴素而真挚的乡情、亲情、家国之情。
(本报杭州12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