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温州银行业转型升级

文章导航

转型 势在必行

——对话温州银监分局局长赵秀乐

  转型 势在必行

  ——对话温州银监分局局长赵秀乐

  胡 丹 钟丽萍

  随着中国步入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中国银行业也正在告别高增长、高息差、高利润的“三高”时代,缓步踏入“盈利放缓、息差收窄、质量下滑”的“新时期”。面对着化解不良贷款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压力、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盈利能力趋缓的难题,“银行业冬天来了”的论调甚嚣尘上。

  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温州银行业更成为焦点。它们的现状如何?又如何面对当下的各种压力?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这些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温州银监分局局长赵秀乐接受了专访。

现状:爬坡式回归

  关注话题:都说现在中国银行业在过冬,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赵秀乐: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速在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了息差的大幅收窄。另外,金融脱媒化、业务综合化的冲击,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都让银行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比如息差收窄的问题。过去的银行都是“存款立行”,靠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就能过得很不错,至今还有很多银行70%的收入来源于息差。所以,现在息差的大幅收窄,对银行的利润影响非常大。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贷款风险的滞后性带来的银行资产质量问题。贷款显示出的利润效益是当期的,但是风险的爆发可能要在几年之后。这也是当下全国各地爆出不良“双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温州是“风险先发”地区。我印象中,辖内银行日子最好过的阶段,平均每年的银行净利润可达100亿元以上,2011年甚至达到190亿元。但2011年下半年温州发生局部金融风波后,贷款的风险性被提前引发并迅速放大,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面临了很大的资产压力。这5年来,温州银行业工作的中心几乎都离不开化解不良。

  关注话题:现在温州银行业的整体情况如何?

  赵秀乐:我们认为,和当前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初显企稳的状态类似,温州银行业也处于“爬坡式回归”的状态。今年以来,银行业持续向好,有几组重要的数据可以作为证明:

  一是信贷持续稳步增长。11月末,温州全市各项贷款余额8003.11亿元,同比增长5.26%。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71.87亿元,同比增长4.69%。

  二是信用风险“四大”先行指标逐步向好。11月末,温州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39.43亿元,比上月减少7.80亿元,较年初减少52.02亿元;不良贷款率2.99%,较年初下降0.8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创四年内新低,且退居全省第4位。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新发生不良贷款均呈下降态势。

  三是银行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1~11月份,全市银行业机构累计实现净利润96.97亿元,同比增加42.70亿元,增长78.68%。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温州银行业后续经营发展压力仍然很大,部分机构亏损面扩大。随着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的持续,以及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变化,预计未来3~5年内,温州仍将处于调整期。银行业亦亟需加快内部转型变革,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挑战。

转型:重在机制创新

  关注话题:在温州银行业实现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的过程中,温州银监分局做了哪些工作?

  赵秀乐:突围离不开转型。对于温州银行业而言,转型早在几年前就是大势所趋,更是形势所迫。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与银行业这几年坚持“突围与转型并举”密不可分。经过5年的洗礼,温州银行业经营理念已逐步从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从“存款立行”向“资产管理立行”转变;从单纯的贷款业务模式逐步向资金运营、投资、同业等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变。虽然“十三五”期间,温州银行业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很复杂,但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就温州银监分局来说,这几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严守系统性风险底线,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全流程防控体系,协同打击逃废债,着力推进信用环境重塑建设,营造银行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以“四个打造”为核心目标,通过打造差异化经营模式,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特色化金融服务网点,打造多元化业务和收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经营理念的转变,帮助温州银行实现了在不良持续“双降”的同时,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关注话题:转型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化解以亿为计量单位的、庞大的不良贷款,既是确保温州地方金融稳定的基础,也是温州银行转型路上必须搬离的“绊脚石”。银监分局是如何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

  赵秀乐:今年前11个月,温州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11亿元,2012年以来已累计处置1500亿元。这些处置的不良资产,是用银行真金白银的利润换来的。虽说,这是银行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但也是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作为监管部门,我们帮助化解不良主要是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这些年,我们完善了不良贷款监测分析体系,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前瞻性。做到每月3次监测不良贷款余额情况,按月统计关注、逾欠、迁徙及分级偏离情况,重点区域、重点机构、重点对象情况,以及大额不良情况,建立信用风险防控联络点制度,及时、全面掌握不良贷款动态与趋势;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提出辖区年度不良贷款控制目标,围绕辖区总目标,按机构分解提出年度子目标,采取约谈、差别化监管等措施推动落实。

  同时,指导各机构向上争取和用好各类政策,深入挖掘处置能力。充分利用市场化、批量化处置手段,推动不良贷款处置质效双升;推动落实解决“刑民交叉”问题工作机制以及抵押物查封临时解冻、跨部门房产信息查询机制。

  这两大机制,在避免通过恶意诉讼,拖延、逃避抵押物处置进而影响不良贷款处置的同时,也切实解决抵押物被第三方查封无法转贷、展期,以及抵押物登记、查封信息不对称影响放贷、转贷问题,对银行化解不良帮助良多。

  另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同打击逃废债。温州局部金融风波的爆发,受损最严重的还是信用体系。而罪魁祸首就是恶意逃废债行为。为此,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银行业“金融服务惩戒”,开展了信用卡恶意透支专项整治行动。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联合“惩戒失信”专项行动,建立风险企业资产变更信息共享机制。截至目前,已发出金融服务惩戒《警示函》101份,涉及欠款金额8.8亿元。累计实施信用卡恶意透支惩戒6批次37户,曝光7批次惩戒失信人258个,录入失信人信息近18万条。对228项风险企业及个人信息进行联动监测。

未来:面临三大问题

  关注话题:当前银行业转型升级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赵秀乐: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转型力度和质效有待提升。虽然辖内银行业经营理念已发生转变,但是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风险扣除后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还需时日。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受不良贷款高企、高端金融人才缺乏、地方经济转型滞后以及行业过度竞争等因素影响,面临着转型升级难的问题。部分县域农信社业务经营发展相对较慢。

  二是不良贷款防控的不确定因素犹存。我们认为,2017年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将整体保持平稳,但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存在不确定因素。

  比如,房地产市场调控趋紧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当前温州市房地产市场虽然保持稳定,但受外围市场影响,也出现了监管政策趋紧、土地市场更趋理性、溢价率下降等新变化,不排除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升级而出现市场转向的可能,进而可能影响到银行资产质量和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

  再比如担保链风险的问题。经过政府部门前几年的努力,温州的担保链风险已大为化解,但当前温州企业担保链(圈)仍然复杂,对辖内不良风险防控依然有很大的挑战。据我分局前期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困难企业中28%的企业认为最主要的困难仍然是担保债务。而从担保问题化解途径来看,有很大部分措施受制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规章制度以及外部司法环境等的约束,从温州本身而言难有办法单独有效解决。

  三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面临“怎么投”难题。今年1~11月,全市新增企业贷款25.73亿元,仅占全市新增贷款的7%。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机构对优质客户争夺越发激烈,多数机构出现有规模却面临“往哪投”“怎么投”的难题。根据银监分局问卷调查显示,有26%的银行机构认为2017年难以找到信贷投放的方向。

  究其原因有喜有忧。喜的是企业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对贷款替代作用显现。据不完全统计,1~11月,新增直接融资357亿元,同比增长72%,是银行新增贷款的0.98倍。另外,部分民营企业进入高杠杆“回吐期”,主动归还存量贷款,降低杠杆率。据建行温州分行反映,该行今年企业贷款呈负增长,其中57.3%的减少量是由于企业贷款客户到期不再续贷或是资金充裕提前还贷等。

  忧的是,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即使是投向企业的贷款,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企业贷款是否真正流向实体仍然有待观察。

  关注话题:2017年如何跨越这些转型“障碍”?

  赵秀乐:2017年是改革深化年。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引导加快转型升级。

  接下来,我们将尽快制定辖内银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持续推动银行机构加快多维转型,要求各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实实在在创新,并将改革转型情况纳入监管评级。同时,通过不定期实施监管走访和监管约谈,召开监管情况通报会,引导银行机构加快发展理念转变,积极谋求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风险防控、业务模式等方面的转型,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形成特色化的比较竞争优势。

  针对不良贷款防控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将继续加强信用风险防控,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探索“化圈解链”新模式,完善担保链风险监测体系,在担保替换、暂缓追偿、破产退出、企业重组等八大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化解“两链”风险的普适性办法和有效手段;要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完善真实不良贷款监测机制,充分发挥银法、银警等平台、机制作用,协商解决不良处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银行机构借助银行业押品信息平台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市场化等新手段加大处置力度;要加大协同打击逃废债行为力度,深化金融服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形成失信惩戒高压态势。持续深化与金融办、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合作,督促各机构加强逃废债举证和线索提供,配合地方政府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银行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银行业的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迫切需要银行业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可以说,谁能够更好地、持续地服务实体经济,为融资客户服务,谁就能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做大做强自己,保持可持续发展。

  针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面临“怎么投”的难题,我们接下来将着力搭平台促对接,推动银行资金与实体有效融合。一是深化银税、银信、银贸、银科平台建设,开展“金融扶工助企”活动,促进信息互通。二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以重点项目和“两型”企业(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为切入点。一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在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参与PPP合作,强化对重大项目、产业平台、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辖内银行业持续做好科技金融、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服务建设,减费让利,优化网点布局,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


浙江日报 温州银行业转型升级 00018 转型 势在必行 2016-12-21 浙江日报2016-12-2100004;浙江日报2016-12-2100007;浙江日报2016-12-2100008;浙江日报2016-12-2100009;浙江日报2016-12-2100010 2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