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近2000名少数民族员工携家带口慕名而来

“洁丽雅模式”凭什么在新疆火了

  在新疆,“用工难”对入疆企业而言一直是个大问题。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虽多,但因存在语言、生活习惯、就业观念等方面差异,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工人困难不少。许多企业因“难管理”“留不住”而不愿招聘少数民族员工。

  洁丽雅,一家来自万里之外浙江诸暨的企业,却在短短几年里,用独有的用人模式吸引了近2000名少数民族员工慕名而来,成为整个南疆少数民族员工向往扎根的所在。一时间,“洁丽雅模式”在全疆被争相效仿。

  用工倾斜,全方位加强培训

  2010年8月,洁丽雅在阿拉尔市建设产业生产研发基地,构建了从棉花、纺纱、织造、染整、后整理到毛巾产成品的全产业链。“决定新疆基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大量招收并使用好少数民族员工。这是企业能否真正融入当地、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新疆基地成立之初,洁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石昌佳的话为企业发展定下了基调。洁丽雅集团决定,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90%以上使用新疆籍员工,60%以上岗位提供给少数民族群众。

  39岁的依斯拉木·艾麦尔,家里有4个孩子,来洁丽雅之前全家仅靠种点口粮、养两只羊为生,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起先,他的儿子麻木提江·依斯拉木来洁丽雅上班,而后依斯拉木夫妻俩也在儿子的引荐下进厂工作。由于收入提高,麻木提江在2015年5月回老家结了婚,并把妻子也接到了洁丽雅上班。现在,依斯拉木一家4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已经达到1.2万元左右,后来陆续引荐进厂的其他亲戚朋友每人每月也有2500元至3500元的工资,家庭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在项目落地之初,洁丽雅从招收的工人中挑选了50多名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懂双语的少数民族员工赴浙江和湖北公司培训。他们克服了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障碍,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成为公司项目投产运行的骨干。

  企业还通过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利用援疆资金,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洁丽雅少数民族纺织班和少数民族骨干员工双语技能培训班,出资500万元设立“洁丽雅少数民族青年就业促进基金”,建立起一个能持续提供有较高素质、懂双语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库。

  去年,新越丝路有限公司项目一期全线建成投产,预计明年整个项目达产后,可提供8000至1万个就业岗位。

  配套齐全,工作到年限送房

  走进新越丝路有限公司生活区,5100多平方米的清真食堂和8700多平方米的室内员工活动中心让人眼前一亮:声、光、电齐全的大型舞台和高清LED电影放映设施,运动场、便利超市、特色餐馆、银行终端服务系统、托儿所、医务室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为鼓励员工长期留在企业,公司专门制定了夫妻工在公司工作满10年(单身员工工作满20年),赠送产权房一套的奖励政策。麻木提江·依斯拉木说:“我现在就住在公司提供的夫妻房里,我们俩的月收入有六七千元。要是一直在这里工作,以后这套房子就是我的了。”

  “你问我为什么留下来?”当问到来自吐鲁番的塔里木大学2015届汉语言专业维吾尔族毕业生古丽妮莎时,她反问道:“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洁丽雅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也相当好,而且政府和公司对我们懂双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这么重视,那我问你,我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结对帮扶,民族团结一家亲

  大量少数民族员工进入企业,洁丽雅创建了“双通道”管理模式。2015年,他们开展了“帮一对十”活动,即每个共产党员和管理干部,至少帮扶一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结对10名以上少数民族员工。截至目前,已帮扶结对1201名少数民族员工,覆盖面达67%,加上各族员工之间互相结对,覆盖面已接近80%。

  艾拜·乌斯麦和妻子西仁古丽·买合木提都是筒染车间的员工,车间实行24小时三班倒制度,由于夫妻俩同时上班,他们两岁的孩子经常没人照看。为了照顾家庭,艾拜·乌斯麦准备辞职。结对的毛巾车间生产副经理于兴明找到他了解情况后,立即决定将西仁古丽·买合木提调到另外一个班次,保证两夫妻轮流照顾孩子。

  “帮一对十”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增进了各族员工之间的交流融合,特别是少数民族员工的留存率达到85.5%,比汉族员工还高出近30%。

  今年4月和9月,中央调研组深入新疆调研,对新越丝路有限公司推动“兵地融合”、打造“万人就业工程”,争创“民族团结示范企业”工作成效作出了充分的肯定,中央领导、自治区领导和兵团领导都作出重要批示,同时引起中宣部的重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洁丽雅模式”凭什么在新疆火了 2016-12-15 2190091 2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