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秀洲:守护那一片鱼米之乡

  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市秀洲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我省重要的产粮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随着小农水项目县建设的推进,秀洲区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并将建设和改造圩区作为重中之重,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秀洲区大力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设,创新实施“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真正把“建管并重”落到实处。

高效节水灌溉 保农田旱涝无虞

  12月初,秋收的忙碌刚过,农家场院里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新塍镇万民村透露着丰收的喜悦和农忙过后的闲适。

  万民村的嘉兴市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现在也到了蓝莓的最佳种植期。近630亩的园区里,整齐地种植着蓝莓。“我们从2013年开始种植蓝莓。蓝莓怕涝但不耐旱,我们现在采用了滴灌灌溉新技术,并且运用了日本的液肥配方,肥水同灌,不仅省下了近一半的人工成本,还将蓝莓的产量提高了10%至20%,口感和品质更是有了大幅度提升。”公司负责人李建中说。

  最初,蓝莓园采用的是原始的人工浇灌。“人工浇水非常辛苦。夏天高温干旱的时候,工人大半夜就要起来,8个工人去打水,要一直打到早上8点。而且效果也不好,有时候来不及,到了中午水温就很高了。现在用了滴灌,既节省了水又节约了人工。”

  秀洲区农业生产历来发达,新时期更是担当了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先行者的角色,同时作为嘉兴市菜篮子基地和渔业基地,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也是秀洲区利用区位优势的一大举措。

  新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需要转变相对落后的灌溉模式,提升用水效率。大力发展喷微灌、新型防渗渠道和低压管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便成了当务之急。

  通过2013~2015三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秀洲区基本完成全区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改善灌溉面积15.2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从34.48万亩上升到36.6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从29.49万亩上升到31.7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高6.41%。

  当前,秀洲区正在加紧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2016年~2018年将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6万亩,总投资4092.43万元,其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32万亩,投资4651.57万元,微灌面积0.23万亩,投资518.36 万元。

河塘清淤整治 疏河道行洪排涝

  小农水项目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河道清淤整治。2016年~2018年,通过小农水项目县建设,秀洲区计划完成整治河道总长度14.58km,其中穿村庄河段长度8.23km,清淤7.27万m3,新建护岸23.99km,总投资2614.03万元。

  小农水项目县安排的河道清淤整治只是秀洲区河塘清淤工作的一部分。自全省开展“五水共治”以来,秀洲区高度重视河道清淤工作,以让水“清起来、流起来、活起来”为思路、以“水清、岸绿、流畅、景美”为目标,以“河长制”为抓手,认真落实河道清淤工程。

  分项落实定目标。秀洲区要求各镇、街道对辖区内所有河道、湖荡进行摸底调查,对相关河道淤泥作采样和分析,并根据上级分解的考核任务进行统计和汇总。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台了《秀洲区“十三五”河湖清污(淤)工作实施方案》,分乡镇、分年度、分项目分解任务、落实主体、明确责任。

  提前启动促进度。为加快全区河湖清淤工作,充分利用冬春修水利黄金季节,早在去年10月,秀洲区即提前下达了2016年第一批河道清淤计划108公里;2016年5月,又下达了第二批清淤任务33.6公里。区水利局积极配合乡镇完成前期工作,加快项目推进和落实,每月统计完成情况,加强对进度滞后乡镇的监督和督促。6月底,完成第一批河道108公里,93.98万方清淤任务;11月底,第二批河道清淤任务完成29.28公里,22.51万方。

  加强监督强管理。围绕清淤完成率、清淤工程合格率、合理处置率考核和污泥排查合格率,秀洲区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认真做到事前有检测、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复核,明确淤泥去向,落实淤泥资源化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的发生,确保不让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防汛建管并重

筑水利安全防线

  秀洲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每遇强降雨往往首当其冲受涝。洪涝灾害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防洪减灾无小事。秀洲区把洪涝治理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秀洲区通过规划对王江泾、油车港和新塍镇重点受灾区域实施圩区水利工程建设,采取“建闸、固堤、增动力”的围圩排涝措施,保障了农村生活生产安全。

  洛东圩区东依新塍塘北支,南临乌镇港、来龙桥港,西北靠澜溪塘,整个圩区面积达4.09万亩,圩区内建有21个闸站,涉及7个行政村。经过整治改造后,圩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升。然而,由于圩区闸站的管理和运行都需要通过人工完成,运行指令下达、数据共享效率较低。

  为此,结合洛东圩区现有监控系统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秀洲区在闸站控制室、配电间、闸站外围等需要位置加设无线监控摄像头,组建无线监控系统,通过视频实时监控控制室操作情况、防火防盗等,辅助、替代或部分替代人的工作。针对人员进入困难的区域,洛东圩区积极购入和利用“无人机”进行辅助巡查,以保证巡查无死角。

  “圩区自动化管理系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技术人员只要坐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实现对圩区内闸站的实时视频监控,并且能够远程控制圩区的启闭运行,二十几个闸站可以并行运行。”据建设单位技术人员介绍,圩区自动化管理系统运行后,解决了传统圩区运行模式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提升了应对汛期高水位的能力。

  据悉,为建立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秀洲区近远期规划建设和改造圩区27片,新建和加固圩堤428.2km,新建和改造排涝闸站401处,装机容量1.45万kw,防护面积达到58.3万亩。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秀洲:守护那一片鱼米之乡 2016-12-14 浙江日报2016-12-1400020;浙江日报2016-12-1400022;浙江日报2016-12-1400024;浙江日报2016-12-1400016 2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