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常山古法榨油引人入胜

木榨动,茶油香

  号子声声,木槌咚咚。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一间油坊传出的声响,回荡在青山绿水间,空气里有种独特清香。农历11月,正是榨油的季节。

  唱号子的人叫黄金水,76岁了,从24岁起在油坊里讨生计,一直到现在,仍然是这间传统榨油作坊里的老师傅。

  作为中国油茶之乡,常山种植油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现在,常山常年油茶籽产量达4900余吨,茶油达1300余吨,占全省产量的16.7%,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黄塘村是常山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漫山遍野种着山茶树,这一季的油茶籽已经采摘、晒干,逐渐送入各家榨油厂、榨油坊。

  和机器榨油不同,黄塘村里保留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榨榨油法。除了采果、堆沤、晒果、脱壳、晒籽这些前期工作外,油坊里还需要经过碾粉、过筛、烘炒、蒸粉、包饼、榨油、过滤,才可见最终的山茶油。

  一道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照在木龙榨上。传统手工榨油,精髓也在这木龙榨上。

  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这种木榨器具,其中保存的图示结构,和现在在黄塘村看到的一模一样。这种榨油工艺,在村子里已绵延数代。

  打油时,只见黄金水用一根长两米多的木槌,中间系着一根粗麻绳,挂在房梁上。随后,他双手一搓,握住长两米多木槌的一头,利用钟摆原理,让木槌撞上木龙榨身上的扦头,挤压茶饼便可榨出油来。

  76岁的老人,打油动作依然矫健,势头起来,他会吼起打油号子。这是打油人摸索出来的换气法门,以便让自己在高强度的劳作中依然保持正常呼吸的节奏。

  吼号如歌,尤其是黄金水的号子,铿锵有力,穿透力极强。再配合咚咚作响的撞击声,这是山村的原生态音乐,一曲古法榨油的的交响乐。

  在成百上千次的打击中,清香明亮的茶油从榨口慢慢流出。每50公斤油茶籽,可以打出13到14公斤山茶油,一车装满的木龙榨,可以打出40公斤山茶油。

  榨油效率比不上机器,但古法榨出的油,却有着不可取代的市场地位。它比机器多了一层人情、文化以及传承。在黄塘村,每天都有人驱车30多公里,从常山县城赶来,只为买上几十斤木榨山茶油。

  眼下,随着黄塘村乡村旅游发展,木龙榨已不仅是榨油作坊,更成为保存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这里,木龙榨正在焕发新生。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木榨动,茶油香 2016-12-13 2175088 2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