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芳野弦歌犹在耳

  龙泉东南城郊,一个名为芳野的小山村,因为当年东南最高学府——浙大龙泉分校校址所在,铭记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昔日的胜景,只有从老辈学长的回忆中觅得些许踪影:芳野原名坊下村,村中有一曾家大屋,主屋3楼,偏屋甚多。浙大龙泉分校的行政办公室,文、理、工、农四学院的教室、自修室、师生宿舍、食堂均集中于此,堪称济济一堂。

  其时风雨如磬,国土沦丧,民不聊生,芳野却因地处荒僻山丘,免受铁骑蹂躏、敌机滥炸,宛如世外桃源,成为吸收东南数省学子的基地。大批爱国师生不计颠沛流离之苦,辗转汇集到此。

  当时的龙泉分校拥有众多名流学者,陈训慈、郑晓沧、路季讷、毛路真、李絜非、夏承焘……个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名重学林,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们的言传身教,令青年学子心向往之。虽然众多贫困学子来自沦陷区,接济中断,多靠奖学金或工读维持学业,衣食所需因陋就简,但人人对学习甘之如饴。每晚自修,一人一盏桐油灯,埋头苦读,不觉灯草将尽。

  此时的芳野,师生融洽无间,教学相长,弦歌不辍。虽身处崇山野岭,却关注时局,心怀祖国。胡伦清教授曾撰一联:“以弦以歌,往哲遗规追鹿洞;学书学剑,几生清福到龙泉”,写尽当时的盛况。

  芳野的得名有一出处:分校主任郑晓沧教授颇好诗词,有名士之风,感于学校四周芳草遍野,遂于1941年元旦新年团拜时,改坊下为芳野,英译FineYard,师生欣然接受。郑先生的闲情逸致,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困境中的豁达与乐观,芳野正寓意分校是培育英才的园地。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浙大龙泉分校的千余名学生中,何以在日后涌现出数百名造诣精深、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

  岁月沧桑,世事更迭。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眼前的曾家大屋已是人去楼空,残败不堪。因为年久失修,门窗尽失,后墙部分倾圮,梁柱、地板开始腐烂,地上青苔丛生……此情此景,不禁令人黯然长叹。

  所幸,名校旧址岌岌可危的消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浙江大学及龙泉市政府各拨专款,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资,共同拯救这一文化古迹。经过两个月精心修葺,至1999年11月,曾家大屋恢复原貌,且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旨在使青年一代从中吸取教诲,弘扬浙大“求是”学风,以臻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如今的芳野村,期待老校友故地重游,一睹新姿!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芳野弦歌犹在耳 2016-12-13 2163260 2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