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创新浙江

衢州:构筑人才栖息地迈向产业新蓝海

  细风寒三衢,才智暖阙里。近年来,衢州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人才工作重要部署,以打造省际人才生态最优市为目标。狠抓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奏响了一曲曲绿色崛起的人才强音,实现了人才“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伴随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迈进的步伐,衢州市创新创业掀起新高潮,人才工作展开新篇章,“人才飞地”引才成效显著,杭州未来科技城衢州海创园顺利开园,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成效明显,一大批规模骨干企业相继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入选“国千”“省千”专家数量比2012年增长约10倍;各类平台建设持续突破,衢州“千人计划”创业园落户项目大幅增长;“人才新政28条”重磅发布,首创政策26项,引才、聚才、惠才力度持续加码。一项项丰硕成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衢州的生动实践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推出“人才新政28条” 顶尖团队最低奖励2000万元

  只有人才集聚,才有发展生机。

  在一些大城市强力吸附人才的磁场中,如何灵活有效地打响人才资源的争夺战,是一些地区能否“掘金未来”的关键。

  近日,衢州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集聚的实施意见》(简称“人才新政28条”),共包括7个部分28条,涵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人才创扶、人才评价、人才服务和党管人才等六大方面。

  近年来,衢州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人才政策为突破口,不破法规破常规,不断探索完善、推陈出新,使政策导向紧跟时代,扶持力度持续加码,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在全社会营造起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人才政策,是衢州市努力打造省际人才生态最优市的关键一环。自2003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项人才政策及配套办法,特别是2012年“人才新政30条”出台后,衢州市人才呈现量质同升的良好态势,为本地的创新和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衢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推出的“人才新政28条”是对原有政策的补充和完善,与以往的政策体系相比,此轮人才新政不仅政策力度大、创新亮点多,更加贴近衢州市的人才需求和产业实际,在制度设计上也更灵活。比如,本次新政首创政策26项,探索推行“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衢州”“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衢州”的柔性引智模式。

  另外,在奖励重点上也更突出,对新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技术的人才团队,其领衔的产业项目在衢州落户,经“一事一议”可给予最低2000万元的奖励,且不设上限,同时对人才创业给予重奖,加大平台型企业奖励,充分激发企业引才积极性。

  28条人才新政,主要从五大关键词来解读。

  关键词一:柔性引才

  新政将着力在柔性引才上求突破。“柔性”,这两字充分体现了衢州在引才上的灵活和智慧。主要的做法有:

  打造“飞地式”平台。复制推广衢州海创园经验,建设以衢州海创园、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园、衢州市“千人计划”创业园、浙江省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主体的“三园一院”人才平台,积极探索“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衢州”的新模式。

  面向海内外引智。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引智项目或省级“海外工程师”项目的给予配套资助,鼓励企业聘请“假日工程师”“银龄工程师”。继续实施“百家专家工作站”计划,着力从“单盯院士”向“广请专家”转变,对现有工作站3年建设期满综合考核优秀的,资助期可再延长3年。

  完善认定机制。首次提出“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衢州”的引智模式,对户口、人事、工资关系在外地,实际全职在衢州工作的,打破原有认定方式,按照当地同层级人才享受相应奖励。评定和选拔人才时,不受户口、人事、社保等关系的限制,将柔性服务的人才纳入市拔尖人才、市“115人才”、市名师名医等选拔范围。

  关键词二:重金资助

  着力在团队建设上求突破。一方面,要不惜重金资助重大人才项目。聚焦全市重点扶持的产业项目,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及团队。重大项目的奖励政策直接向省内发达地区看齐,提出给予海内外顶尖人才及团队最低2000万元的资助,不设上限,充分展示衢州不惜血本引才的决心。对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首个资助期内,按照省级财政投入额度给予配套资助。

  另一方面,多种方式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对通过转让市外科技成果和专利发明、并在衢州实现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领衔创办的企业,其3年内产生的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全额奖励。

  关键词三:创业扶持

  着力在创业扶持上求突破。

  支持融资。对高层次人才领衔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优先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基准利率贷款,市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给予优先支持,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成长板或海创人才板挂牌上市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在全国“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在国内主板或境外上市的,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从培育成长到成功上市,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最高可享受到2000万元的融资扶持。

  税收优惠。明确“千人计划”专家和在衢转化科研成果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其他高层次专家,其年薪资部分产生的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全额奖励,对重点支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或平台型企业引进的高管,根据其能力业绩制定特别奖励政策。

  改进管理。对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职在衢创业并按规定获得报酬,也可与单位签订离岗协议离岗在衢创业,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

  关键词四:首席技术官

  着力在激活主体上求突破。

  支持平台型企业引才聚智。充分激发平台型企业在引才育才用才上的主体积极性,着力放大平台的聚才效应。对引才育才成果显著的运营主体,设立“浙西撷英奖”,对产业平台的运营主体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建立企业“首席技术官”制度。人才价值由企业“说了算”,每年由企业自主推荐一批“首席技术官”,经审核认定后,由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人才津贴奖励。

  发动社会力量招才引智。支持在海内外人才集聚城市建立人才工作站,聘请引才顾问,给予工作经费保障,走市场化引才路子。对引才顾问帮助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及高层次人才的,可通过“一事一议”给予重奖。

  关键词五:人才金卡

  着力在优厚人才待遇上求突破。

  发放“教育券”。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到社会公认度较高的学校就读,并按地方财政贡献度向一定范围的企业发放“教育券”。

  实施“特优贷”。事业单位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衢购买首套商品房的,按规定支付完首付后,余款可全额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并调剂首批政府公租房100套,按同地段市场价的半价面向人才优惠出租。

  实行“家属金”。多渠道帮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解决配偶就业问题,对暂时未就业的3年内由就业专项资金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并给予社会保险补助。

  制发“人才金卡”。高层次人才凭卡申请办理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入托、人才公寓申租等事项,享受景区旅游、酒店入住、公共交通等优惠。

依托特色产业

打造“海归村落”

  20多天前,衢州市举办了2016海外高层次人才衢州行活动。当天,有41名高层次“海归”来这里考察并推介项目,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日本等12个国家,其中有32名博士、9名硕士,大多担任国际知名大学或公司的研发技术专家、总裁或投资机构负责人职务。携带的37个项目都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与园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项目,其中21个项目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正在寻找合适的落地机会。

  “海外高层次人才衢州行的活动一年一届,今年是第三次,以前来的人不多,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今年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为我们打造‘海归村落’开了个好头。”衢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是目前来衢参会高层次人才最多、涵盖国家最多、项目数量最多、项目质量最优、参会企业最广、达成合作意向最多的一次活动。

  在这次“海归”们对衢州的集体考察与交流活动中,首次设立了项目路演环节,其中22名海外人才携创业项目进行推介,衢州市工业产业研究和招商服务小组专家领导,筋斗云投资、科地资本、银江资本等8家创投机构以及区内红五环集团、康德药业、海龟科技等10家企业负责人担任项目路演观察员,对项目技术水平、可行性、市场前景、商业运作模式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15个优质项目当即赢得了投资人与企业的关注,现场立即开展项目投资洽谈。

  截至目前,共有5家企业与5名海外人才现场签订意向合作协议,10多个海外人才项目与本地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衢州还将为落地项目提供最高600万元的启动资金资助。

“飞地模式”异地聚才

  对一座城市而言,比攒钱更有意义的是“攒人才”。从2012至2015年,衢州市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82人,年均递增20%,其中博士研究生138人、海外教授专家26人。以增量带存量,全市高级职称人才净增20%,高技能人才净增35%,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接近10%。人才外流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衢籍大学生净回流量逐步增长。

  为什么衢州能实现如此的人才增速,柔性引才中的“飞地”模式非常值得关注。

  近年来,该市持续聚焦引才难、留才难等“老大难”问题,力破“坐等上门”思想羁绊,大胆跨出衢州,前移引才平台,探索出了“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本地”的人才“飞地”模式。近日,该做法荣获2016年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成为全省3个地级市获奖案例之一。

  “飞地”的核心内涵,是异地聚才机制。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创建“衢州海创园”和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孵化器,“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衢州”,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抢占了先机。作为衢州的“人才特区”,目前衢州海创园和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园的品牌效应凸显,高端人才及团队纷纷慕名而来,异地聚才机制一举缓解了多年来困扰全市的高端人才“难引难留”问题。目前,衢州海创园入园企业增至34家,吸引了500多位创新创业人才。

  另外,柔性引才还体现在:坚持刚柔相济,广泛开展借脑借智。针对衢州实际,坚持一手抓“引人”,一手抓“借脑”,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思维,想方设法开辟渠道,做活“柔性引才”文章。引导企业盯住国内、紧跟国际,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借板“跳高”。

  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汤炎博士引领下,在美国西雅图组建了“北美研发中心”,集聚30多位海外业内专家,形成“北美抢技术、上海画图纸、衢州出产品”的开山模式,带动“开山制造”进入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10多个国家。

  实施“百家专家工作站”计划。引才思路从“只盯院士”向“广请专家”转变,鼓励企业柔性引进各类专家建立专家工作站。实施“海外引智”工程,既引“黑头发”,又引“蓝眼睛”。全市入选的“千人计划”人才中外籍专家占总数的46%。

“三张考卷”

强化人才工作责任

  衢州推行“三线考核”,出好“三张考卷”,念好聚焦人才的紧箍咒;建立了立体式考核体系,形成牵头有序、抓总有力、推进有效的格局,聚合各方力量,聚焦人才发展。

  年度述职考“一把手”。建立人才工作述职制度,县(市、区)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每年向市委常委会述职人才工作,接受“背靠背”评议,差评率达到三分之一的,由市委书记约谈。

  量化指标考县(市、区)。将人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根据年度人才工作重点,分别量化设置经费投入、高端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入选等10~12项指标,并设立特色工作加分项,传导考核压力,开展工作竞赛。

  重点项目考部门。考核对象主要是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考核内容为各自负责抓落实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年初交考卷,年底交答卷。同时,把“高端人才引进”项目纳入市委对市级机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有效激励部门引才的积极性。

  (本版图片由衢州市委组织部提供)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08 衢州:构筑人才栖息地迈向产业新蓝海 2016-12-12 浙江日报2016-12-1200010;浙江日报2016-12-1200012;浙江日报2016-12-1200007;浙江日报2016-12-1200011;浙江日报2016-12-1200016;浙江日报2016-12-1200019 2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