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教育学

多元选择,踏出人生新节奏

  11月26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的教室里,大四学生周松吉和记者分享起“喜悦的纠结”——面对毕马威、德勤、宁波银行、招商银行4家企业给出的录取通知,他最终选择了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提升空间的毕马威,顺利踏入职业生涯。

  10月至今,各大高校校园招聘陆续升温。11月25日、26日,省内不少高校举行了秋季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人。2017年,这个数字还将上升,预计将有近1000万名毕业生准备就业。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2017届高校毕业生生源数达到30.7万人,比去年增加1.7万人,再创新高。

  当下,毕业生的择业观有什么变化?大学生求职究竟难不难?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又是怎样的?近日,记者走进多场校园招聘会,捕捉招聘季中最鲜活的变化。

  95后大学生

  不满足于“毕业即就业”

  和穿梭在各大招聘会中找工作的同学相比,周松吉的就业过程很长,有着明确的“节奏感”。从大一开始,每个暑假他都为自己安排一份实习,银行、保险、期货,统统都尝试了一遍,“尽可能多接触不同的行业,了解不同的岗位,获得自己所需的经验。”

  到了大四,周松吉累积的实习资本让他最终明确择业方向:“我不喜欢做销售,不喜欢做市场,不喜欢单调的工作;我喜欢外资的氛围、制度和理念。”

  和周松吉的合理规划相比,他的同学吴潇属于“头脑比较灵活”的一个。吴潇在大三就加入了一家创业企业,如今已顺利入职的他,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长。“其实,在杭州谋生不是难事,关键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看来,杭州的创业氛围好,而他也正在为自己的创业梦囤积能量。

  当下,更多的毕业班学生正经历一场场的招聘会、宣讲会。参加完两场本土企业的宣讲会后,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专业大四学生何莎莎脸上又多了份从容。“参加宣讲会不完全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了解企业的用人所需。”她告诉记者,自己目前的首选是考研,如果考不上,再做就业打算。

  大学生就业进度不同,但可清晰地看到95后大学生们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绝不满足于“毕业即就业”,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他们放缓脚步,不再那么看中企业品牌、薪资报酬等,愿意接受挑战、尝试新领域,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着更多新奇的想法,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雷朝滋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作重心从以就业为主向就业创业并重、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转变愈加明显;从单纯追求就业率向实现更充分就业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要求更加强烈;传统就业观念与新一代大学生多元化就业观念的冲撞更加激烈;粗放型指导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社会更为宽容

  让孩子放手搏未来

  家长颜海庆一直很支持孩子的选择。两年前,儿子从工作了一年的本土企业辞职,做起了微商,如今月收入轻松过万。他告诉记者,他鼓励孩子自己把握未来,全方位理解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95后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赶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高速期,父辈和祖辈经过积累,经济条件相比以往更加宽裕,对子女的择业也更加宽容,更加重视子女的个人发展规划。

  省教育评估院发布的《2014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中显示,从事自由职业、创业的学生数逐渐增长。在2014届毕业生中,有3.14%的人选择从事类型多样的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率超过了5%。

  逐年增长的数据背后,是就业大环境的变化。在浙江,随着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创业公司不断出现,创业环境日益改善,给毕业生的选择创造了更多机会,就业也不再局限于找一份工作。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丁松泉说,浙江是经济活跃地区,今年我省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5%,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的消化基本没有问题,只要能理性选择,每位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应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有教育专家表示,如果毕业前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找不到,社会应该包容这部分人相对“慢”就业的人。磨刀不误砍柴工,沉静下来仔细观察、学习、思考,可以让自己以更成熟的面貌面对人生。

  企业着急求才

  来晚了抢不到好苗子

  带上6份简历,中国计量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走进了校园招聘会的现场,在一家本土科技企业前停留了许久,终于在企业HR的热情邀请下,递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

  “你对哪个岗位感兴趣?”“你觉得你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

  在一家科技企业招聘摊位前,这位显然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HR的提问,嘴里只蹦出了两个词“都可以”“不清楚”。

  这是11月25日在中国计量大学体育馆校招现场发生的真实一幕。和应届毕业生的“不着急”状况相对的是,前来招聘人才的企业焦急万分,大家都在“抱怨”——“优秀的学生都去哪儿了?”中午过后,不少用人单位纷纷收摊离场,招聘会现场嘈杂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可越是安静就越难掩盖用人单位焦急的内心。

  在中国计量大学校园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前来招人的企业也不再是印象中高高在上的“甲方”,为了招到合适的人选,他们主动出击,甚至使出了“套路”。下课铃刚响,几位招聘负责人立马起身离开座位,站到通道中间,主动出击揽人,“来参加校园招聘会,总要招些人回去。目前我们才收到八九份简历,而这次我们计划要招到30个人,所以只能比学生更主动一点。”这位负责人说。

  G20杭州峰会过后,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变大。与此同时,由于传统企业转型、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等因素,企业对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更加急切。

  这从企业不断提早举办校园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的时间就能看出端倪。在多个招聘摊位前,不少招聘人员告诉记者,11月底开招聘会太晚了,很大一部分专业对口的学生都被提前“抢”走了。

  “越是好的、知名的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到学校联系宣讲会、招聘会的时间也就越早。”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王忠华说。往年,校园招聘在国庆后陆续举行,今年,企业在9月开学后就联系学校,希望在国庆前启动校园招聘。

  除了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外,一些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其实公司很想通过栽培毕业生培养技术骨干。但是,一些心浮气躁的毕业生往往只学了点皮毛,就想换工作、换岗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极为普遍。

  “现在的大学生缺少职业精神,几乎很难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不少用人单位表示,这也是企业良才难求的原因,尽管毕业生择业环境越来越宽松,他们依然希望年轻人能选好一个行业,摒弃浮躁,重拾匠心,做出一番事业。

  (应学生本人要求,文中何莎莎为化名)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学 00020 多元选择,踏出人生新节奏 2016-12-09 2158759 2 2016年1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