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会”
王晓河
一位徒弟正在刷洗发酵池,师傅问他:“你爹喝啤酒吗?”徒弟回答说:“喝。”师傅又说:“那就仔仔细细地好好刷这个池子,它就是你爹的酒壶。”每个新进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年轻人,都会听到这个故事。它在企业中流传、理解和接受,品质成为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一切的“圣经”,而且这个追求,犹如吃饭穿衣一般自然,丝毫不用强制。
“它是你爹的酒壶”,形象给力。言下之意,是要像给亲爹刷酒壶一样刷清工厂的酒池,像孝敬父亲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工作。如此情景如此人,如此问答如此论,无说教之痕,无空洞之语,自然贴切,让人体会深刻、心悦诚服。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故事看似荒诞,耐人咀嚼。一个不算事的小事弄成了大事,一个在法律上理亏在先的农村妇女,逐级上访,从县法院的审判员到院长,再到县长,直至市长,一干人都想要圆满解决问题,然而却是“只受理不解决”,或“为了稳定先把她关起来”的解决方式,最终事与愿违,引得一串干部竞折腰,着实令人哭笑不得。电影里各级干部似乎没有错,倒是主人公李雪莲看似在胡搅蛮缠。市长亲自到当事人的陋室与之“秉烛夜谈”,不可谓不诚心实意,不可谓不接地气,但仍旧于事无补。究其原因,干部们终究是把群众当作了工作对象,而对她的心思没有换位思考、“体会”,忧民之所忧不到位,所以“剪不断、理还乱”。
“成风化人”需要春风化雨,关键在“化”。感染人、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体会深切才化得神奇,真心为民才能解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讲灌输,但只有灌进心田、输入心扉,才得滋润;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入心、理入脑,才见成效;讲同心同德,同须通,心神通透,才有相信相融。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给人以体会、让人体会到,才徳彰理顺。而不中听、不愿听、听不进,不能“体会”是要因。
给人以体会,怎么给?给到什么程度?此事当琢磨。苦口婆心见关爱,旁敲侧击见婉转,一针见血见恨铁不成钢。有时是点拨,“机缘恰巧施指点,一拨便转显灵活”;有时是敲打,一击惊醒梦中人;有时是“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看场合、分对象、视情况,可以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可以良药苦口……“给”当其时,“给”当其是,推心置腹,令人感受深切。要体谅,有情意,示关心,为人着想;要体贴,“一枝一叶总关情”,把对象看亲、看大、看重,把其想法、心情、要求弄得一清二楚,掏心窝子说话,掏心窝子办事,自会相通相印。
让人体会到,到位、到心,恰如其分,暖心励志,也需讲究。不到火候不揭锅,一到便恍然大悟;“未成曲调先有情”,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功夫到,效果出。鲁迅说:“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外因唤内因,贵在诚和真。只管开会,不管体会,往往收效甚微。要从尊重起步,在平等处立足,在沟通上使劲,不是指手画脚、一锤定音,而在沟通商量中,使人口服心服;不矫揉作态,不云山雾罩,“敞开心扉给人看”,让人摸到你的心,才有心心相印;给人以空间,让人思考理解,唤起自尊、唤醒自觉,才有心情舒畅。一句话,思想相通,理想相符,信念相合,志趣相投,才有理解和默契。
体会人,给人以体会,是一种义理沟通,到位了,便有心悦诚服;是一种心灵对接,接通了,便有心心相印;是一种感情交融,融洽了,便有鱼水情深。道理要讲,问责要问,惩戒要用,但绝不能忽视“体会”,思想政治工作不靠身份、不靠架势、不靠声势,靠心底体会,设身处地去体会,苦口婆心让体会,功夫到家了,工作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