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政治纵深·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四周年

家门口的公车不见了,厚厚的讲话稿不见了,推不掉的饭局也不见了——

五位干部眼中的日常之变

  核心提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归根到底,是对作风建设的具象化。一项项规定的实施执行,在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党员干部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4年来,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涤荡之下,我省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人的行为暗示,经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4年,近70个21天,将视线落回寻常,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给基层党员干部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走近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各级党员干部,聆听他们的日常之变。

  停在家门口的公车不见了,厚厚的讲话稿不见了,那些推不掉的饭局也不见了;基层调研多了,解决问题多了,联系群众也多了……这些也许微小却极其生动的细节,是4年来,我们逐渐接受的“习以为常”,也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一位厅官和他的自行车

  近4公里,不到40分钟。是省直机关某单位的一位厅级干部,每天骑车上下班的路程和时间。

  3月31日,浙江省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107家省级涉改单位共取消公务用车1528辆,一般公务用车取消比例达76.3%,所有取消的公务用车封存停驶。

  车改的前一天,这位干部从家里的储物间找出了几年没用的自行车,擦拭、上油、打气,还特意在小区里骑了几圈“找找感觉”。第二天上班,他比之前的上班时间提前了半小时出门。“结果路上花费的时间,比有公车接送时多了不到一刻钟,无论是时间还是体力,都让我觉得可以接受。”他告诉记者,这之后,只要天气不是太差,他都选择骑车上下班,几个月下来,体重轻了,身体也比之前好了不少。

  在省府大院,如他一般在车改后选择骑车上下班的领导干部并不少见,“有时候在车棚遇见,还会交流下工作。”

  曾经,公车是身份的象征,什么级别用什么样的车,都有严格规定。而根据此次车改政策,公车取消后,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路程较近的骑自行车,稍远一些的,不是坐公交车,就是开私家车、叫专车。”这位干部说,现在,和他相同级别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有了随身携带公交卡的习惯,也在手机里装了打车软件,还有人重新当起了学生,开始学车。前不久,还有人跟他感慨:“十几年没有坐公交,挤在车厢里的时候,感觉特别有烟火气,特别接地气。”

  他说,选择怎样的方式出行只是形式而已,通过制度倒逼领导干部、公务人员深入群众,去接触不同的人,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去了解社会的现状和不足,也是公车改革带来的“红利”之一。

  一位市长和他的讲话稿

  两个会,3页讲话稿,1个半小时结束。这是宁波的一位副市长,在上周某一天交出的“成绩单”。

  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这几年,他明显感觉会议变少了,“以前,一天到晚都在开会不稀奇,一个专项会议读十几页讲话稿也不稀奇,现在,一杯茶,一叠讲稿,读一小时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是重要一环。“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一直是全省上下的追求。可地市一级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向上要对接省委省政府工作,向下则要向县(市、区)布置任务,会议多,几乎是“先天属性”。这个矛盾怎么解?

  尽可能多地召开现场会,更直观地总结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推进工作进展,是这位副市长这几年的工作心得,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尽量将工作会议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不少领域相关、部门有交集的会议则安排在一起开,每个会议,都自己罗列要点,带着提纲上会。

  会风的改变,带来效率的提高。2014年,宁波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因为多方面原因无法推进,他将几个相关单位一起叫到了施工现场,大家就事论事展开讨论,并在现场拍板解决方案,最近,工程已经顺利完工。

  “说到底,整治文山会海的目的是实干,让干部真正从繁冗的形式主义中走出来,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这位副市长告诉记者,文山会海其实只是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正是人浮于事的工作作风。“我们不能不开会,毕竟,会议的主旨都是为了工作。该开的会不能少,但我们至少可以从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对会议进行实质性改革。”他说。

  一位县委书记

  和他的朋友圈

  1000余位好友,近一半是县里各部门的党员干部、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这是金华一位县委书记微信朋友圈里的“盛况”。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我们改进调查研究,在县一级工作,更应该多开展基层调研,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这位县委书记告诉记者,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来都不会是一句空话,“好的工作经验,从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

  2014年底,在县里的一次调研中,他偶然得知一家单位用微信群联络工作的效率高、效果好,就马上给自己的手机安上这个“工具”,并向全县各个部门、乡镇亮出态度:建议每位工作人员都学会使用微信,凡不涉及机密的工作,都可以尝试通过微信协调推进。

  “互联网已经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导干部更不能回避。”这位书记分享了年初的一次经历:那天,他独自在县城散步,看到沿街的几堆垃圾,马上拍照发了朋友圈,“怎么回事?”并@了相关部门。

  短短4个字,引来街道、环保和城管等部门的迅速“围观”,很快,这些垃圾被清除。如今,“随手拍”也成了县里不少干部的习惯,大家都愿意通过发布朋友圈的形式,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并迅速反应,将问题解决于“微时”。

  这位县委书记将通过微信、朋友圈完成的工作交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微平台,秒交办,“希望大家都能善于在平常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互联网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在他看来,以微信为平台代表的“互联网+政务”,对打造服务型政府功不可没。

  一位乡镇干部

  和他的啤酒肚

  胆囊炎没了,啤酒肚不见了,身体健康了。这是临海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的体检表。

  在乡镇工作近20年,过去的这4年,是他作息最规律的4年——应酬少了,基本上每天都能回家吃饭,“吃完跑个步,还能再去办公室转一圈,工作效率更高了,身体也比之前好了许多。”他这样告诉记者。

  喝酒,曾是很多乡镇干部的“痛”。“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行政职能部门都有,凡是从上面来的人,都是能‘管’得着或‘卡’得住我们的。”这位书记坦言,以往,只要“上面”来人,先找的肯定是乡镇“一把手”,“如果书记、镇长不出面,人家肯定会不高兴,认为是对他们工作的不重视。”

  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喝酒,成了一种“态度”。为了维护关系、协调工作,这位平时在家里滴酒不沾的书记,经常发现自己一个星期天天有酒局,好几次喝酒喝到进医院挂针,甚至刷牙时都会想呕吐。可吐完了,第二天继续喝,“饭桌上流行说‘感情深,一口闷’,有些感情就是靠喝酒喝来的,有些工作的推进,也是靠喝酒换来的,心里再不情愿,也没办法。”

  他告诉记者,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来,每个乡镇都对上级单位的接待一律从简,若是饭桌上有人提出喝酒,也会立刻有人提醒“规定不让”,接待负担明显轻多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酒局饭局的减少,让工作中可能掺杂的人情因素减少了,大家更加公平客观地对待工作,更有效率,也更有劲头。

  一位村支书

  和他的笔记本

  “夜访农户,了解一下情况与问题……”记笔记,是建德一位村支书每周三的必修课。

  这个周三,镇上的联村干部来夜访,他一起在村里转转,找农户拉拉家常,送走联村干部,他就到办公室记录下这一天的行程。

  “老百姓喜欢的干部,一定是乐意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干部,是全心全意谋发展的干部。”这位村支书告诉记者,镇上推广联村制度,群众有困难,乡镇干部想方设法排忧解难,更重要的,是“无事也登三宝殿”,常到群众家里坐坐,拉拉家常,感情近了,遇到问题也好商量了。就在前几天,一位刚工作两年的年轻干部给他发短信,说经常来村里转转,让他更懂得乡亲们的酸甜苦辣,通过换位思考,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自己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做起工作来更有底气了。

  “这几年来,无论是‘三改一拆’还是‘五水共治’,村里都没人‘拖后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位村支书说,看着乡镇干部越来越“接地气”,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也在变化,“以前,觉得自己是村里的书记,发号施令就可以了,现在更加明白,自己是为村民服务的,不仅要有带着大家发家致富的思路,更要事事做表率。让大家有希望,有奔头。”

  翻看他的笔记本,除了每周三的“流水账”,更多的,是他平日里和村民交流的总结,自己对村庄发展的思考,他说,笔记本上的内容,一定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四周年 00018 五位干部眼中的日常之变 2016-12-08 浙江日报2016-12-0800007;2158420 2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