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五水共治”绘就“碧水商城”
龚望平 赵品茂 陈锦青
义乌:“五水共治”绘就“碧水商城”
龚望平 赵品茂 陈锦青
清晨的绣湖边,早起的市民跑步、唱戏、打太极;黄昏的大陈江边,农归的村民洗菜、岸边休闲;夜晚的清波湖畔,客商沿江漫步、拍照、远眺风景……从无人敢应答的“水之问”到大家都歌唱“义乌水”,三年多来义乌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发展与保护两手抓两手硬,走出了一条富有义乌特色的治水之路。
“五水共治”,不是拖经济发展后腿,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义乌从根源出发找问题、补短板,总结出九大污染源头,形成了“1+9+14+6”的源头治水“义乌模式”,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水成效。
新一轮的治水大战,义乌已经开始启动,“全流域水质可游泳”的三年目标指日可待。近日,笔者深入走访,从村民口中,看到了义乌“五水共治”实实在在的效果。
河长制智能管理“大陈实践”
2年前,58岁的大陈镇环卫所副所长陈永江成了一名河道网格员。每天清晨5点起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河长制APP巡查责任河道。“和前两年相比,现在是违规排污口整治了,垃圾清除了,江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我们巡河也变得轻松了。”从大陈一村到团结村,陈永江负责巡查大陈江约5公里,来回巡查一趟耗时1个小时左右。
陈永江是土生土长的大陈人,家就住在江边的团结村。作为网格员,看着“门前河”从垃圾漂浮、河水黑臭恢复到能洗菜、岸边休闲,他觉得特别欣慰。
陈永江所使用的APP,就是“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做好该系统的试点工作,义乌市结合人员变动情况调整完善市级河长、镇级河长、村级河段长、河道网格员、河道保洁员多层立体网络,实现辖区内溪流“河长”全覆盖,充分发挥“河长”作用,强化河道日常巡查监管力度,其中镇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不少于2次。河道网格员每天运用河长制APP巡查河道,发现一般性问题立即通知保洁员在2小时内处理,实现河道保洁长效化、信息化。
只要打开APP,后台的系统就会记录下网格员巡查河道的轨迹,平均每3秒钟定位一次,开车和走路定位点的距离是有差别的。“因此,有没有巡查,有没有敷衍,看轨迹图就非常清楚。”大陈镇“五水共治”联络员龚苗英说,从市级河长到河道网格员、保洁员,每个人都要求安装这一系统的APP,每天上传巡查轨迹和巡查日志,是否按要求巡查到位,后台数据一目了然。
主要河道每日巡查,少一次扣3分;沿岸边有垃圾的,一处扣2分;河道问题整改时间超过2天的,扣5分;河道问题曝光的,每次扣8分;检查发现水质差(水发黑、异味重)扣10分……在充分应用这套“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大陈镇还出台了《河道网格员考核办法》《河道保洁员考核办法》等,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河长制”各层级的考核办法和问责机制,辖区的水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除了镇区底下的2公里“暗河”外,大陈镇辖区的大小河溪全部恢复Ⅲ类水标准,成为“可游泳的河”。
如今,河长巡河智能化,已经在义乌全面铺开。目前,终端设备均已发放到位,各级河长及河道网格员在巡河时通过终端设备,记录巡河轨迹、上传发现的问题、填写巡河日志。义乌市“五水共治”办对河长提交的问题进行交督办,定期对“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上报事件90条,巡河记录10310条,河长日志5710条,随手拍796件。
工业企业雨污分流“义亭经验”
在义乌,工业污水治理早于农业。尽管工业园区铺设了雨污管网,但真正用得好的却不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园区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前几天,45岁的企业主金荣带着孩子去义亭菜市场买菜,看着边上的铜溪清澈见底,水草间鱼虾游动,心里特别自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我们的后代都能享受好山好水。”金荣坦言,在义亭镇姑塘工业功能区办企业10多年,在治水方面并没有太多意识,忽视了厂区100多员工的生活污水问题。
姑塘工业功能区开建于1998年,占地1.6平方公里,配套雨污市政管网各约13000米,共安排工业用地企业97家,随着外部承租企业的陆续进驻,目前有企业318家。由于基础建设年份较早,市政管网配套设施重建轻管,日常维护不到位,进驻企业超负荷,造成了管网堵塞、渗漏等现象。
污染源头断了,河流自然就清了。今年4月初,姑塘工业功能区成了义亭镇乃至义乌市工业企业雨污合流整治的突破口。为了争取企业配合,义亭镇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连续奔波在雨污合流整治工作一线,让不理解的企业主了解问题所在,渐渐地转变态度,主动配合整改工作。
晓鑫饰品厂化粪池清淤,一公司开价每口8000元,义亭镇帮忙联系,谈妥每口2500元。唯一手套厂隔油池改造,在政府的帮助下只花了3000多元。消息在微信群中传开,很多企业都找上门希望牵线搭桥,试点两个多月来,义亭镇工作人员的微信里每天跳出的是各类工业企业雨污合流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的进展信息,还有需要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各类难题。
“我们在整改告知书上,还将谈下来的优质服务单位推荐给企业。”贾荣文说,通过政府整体议价、考察后推荐的服务单位,性价比高,但并不强制,目的是让企业省心。义亭镇“店小二”式的服务,得到了企业主们的信任,大家纷纷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造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改造隔油池、改造化粪池、安装排烟系统等一系列有利于雨污分流的工作。
义亭镇先行先试,助力义乌首次规范建立了工业企业雨污管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目前,义乌市正在全面推进工业企业雨污合流整治,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各镇街工业功能区分成35个区块,以供地企业为单位,全面开展雨污合流整治,对重污染企业排污情况进行“回头看”,发排污许可证,对全部用地企业发放排水许可证,并形成“厂区内管网设施由企业自行维护管理,工业区内市政管网由第三方运维管理,镇街通过‘网格化’监管机制对企业、第三方运维管理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雨污分流“城西做法”
吴坎头村不大,约200户500人。2008年,村内污水管网改造,没有实现雨水与污水分流排放,造成屋顶雨水、厨卫废水甚至马桶污水一起冲进雨水管网“同流合污”。
而今,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午后,67岁的吴珠香提着菜篮子到门口塘,已有村民在埠头上洗衣服。“现在水质好了,来晚了就抢不到位置。”吴珠香说。
流经吴坎头村的铜溪,属义乌江支流。过去一二十年,铜溪全流域发黑发臭,鱼虾绝迹,“黑龙江”因此得名。用吴珠香的话说,连洗拖把都嫌脏。铜溪为何会又黑又臭?城西街道“五水共治”联络员吴凤鸣说,铜溪上游流经溪干、夏演、桥头等六七个行政村,前些年由于雨污分流没做好,沿途村庄的生活污水基本都直排进铜溪。
如今,铜溪水不再发黑发臭,浅处能见水草和小鱼,村民也回埠头洗菜、洗衣了。“整治前,三个断面都是劣Ⅴ类水,市里的计划是2016年底达到Ⅲ类水标准,我们已经完成。”吴凤鸣说,义亭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工程相继建设完工,为改善水环境打下了硬件基础。
今年4月,在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支持下,吴坎头村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试点,全村共检查整改管网2300米,窨井(盖)160余个;改造85家农户的房屋雨水污水管,实现污水管道分离。
整改管网设施时,吴坎头村都严格按照上级制订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进行整改。作为“五水共治”联络员,吴凤鸣具体负责指导这两条标准的实施,严格按照城市标准来执行。然而,相关工程完工后,大家却发现效果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街道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一下雨就到村里转悠,终于找到了答案:一是窨井盖“漏水”,二是室外洗衣池“漏雨”。“污水的窨井盖上有一个2cm×4cm左右的拉盖孔,我们测算了一下,下雨天周边积水达1厘米时,流进污水管的雨水达到每小时1吨,这意味着村里的污水管每小时会多出160余吨水,严重超标,污水处理厂无法接收,多余部分最终流进农田和河溪。”吴凤鸣说。
为此,城西街道自主设计了污水窨井盖防水垫圈,成本4元一只的防水垫圈把雨水挡在了外面。另外,吴坎头村还出资为露天洗衣盆加上了屋顶,彻底杜绝了雨水淋进洗涤污水管道。“这样一来,连全靠收集雨水的门口塘死水,都恢复了自身的生态平衡。”村党支部书记吴璀云说。
义乌市“五水共治”办赵品茂说,全市已有610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规划保留内所有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了100%。
“五水共治”的“义乌方案”
2013年,我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对浙江可持续发展的担当,作出推进“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义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壮士断腕、重整山河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三年多来,义乌市不断寻找治水短板,及时总结治水问题,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九大源头治理全面铺开,全民参与氛围已然形成,还探索出了“1+9+14+6”义乌治水模式和“八化八全”义乌治水方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保护每一缕清水的长效管理机制。
系统化设计,助力全域治水。从九大源头治污开始让雨污彻底分家,污水经运维一体化污水管网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到湿地自然净化,最后达到再生水一水多用;启动“一江两岸三湖”的概念;提出“十库九溪”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开展城镇雨污合流、“六小”治理、工业企业雨污合流、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河湖库塘清污(淤)、农村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整治。通过大循环、大概念、大方案的设计理念,义乌实现了全域治水。
规范化标准,助力全优治水。结合实际,制定了《义乌市城镇雨污分流达标标准(试行)》《义乌市工业功能区雨污分流达标标准(试行)》《义乌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义乌市在建工地雨污分流治理标准》4个整治标准;边实践边总结,编印了《义乌市雨污合流整治技术指导书》;并在全省率先制定污水处理厂外排水“义乌标准”,即在国家一级A标准的基础上,氨氮排放浓度进一步严格80%,总磷进一步严格20%。通过制定差异化整治标准、编制可操作手册、执行高要求排放标准,义乌实现了全优治水。
精细化治理,助力全效治水。农村、企业、城镇、六小行业、建筑工地等空间上存在差异,治理模式不可千篇一律,通过农村生活污水立体治理、工业企业雨污合流区块整治、城镇雨污合流网格整治、建设工地污水排放严格规范等创新举措,将不同源头的污水进行了精细化分类治理,义乌实现全效治水。
生态化施策,助力全新治水。在现有污水厂基础上建设“尾水湿地工程”,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后再排放;实施城市内河水系激活工程,使各封闭的城市内河水系“流起来,活起来”;义乌首个分质供水项目,采用“浸没式超滤+反渗透”双膜过滤工艺,可以将尾水处理成高品质再生水;率先运用由中科院提供技术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治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千百种,难能可贵的是义乌坚持生态化施策。
一体化运维,助力全盘治水。义乌致力于打造“同网同质同量”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并逐步形成全市域、网络化、全覆盖的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规划体系。由市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组建独立法人的水处理公司和排水公司,自负盈亏。通过构建供水网、污水网、运维网,并将这三张网无缝对接,实现了全盘治水。
智慧化监管,助力全程治水。186台手机,让河长处置事件畅通无阻;96个全球眼,让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放尽收眼底;17台管道检测设备,让全市污水管网状况一览无遗;9个在线监控监测设备,让9座污水处理厂排放实时可控;1个2000多会员的民间志愿者团体,让脏臭污黑现象无处藏身……通过智慧化监管,义乌努力实现监管无死角。
制度化保障,助力全力治水。水治理,要取得长效,关键还在于有制度保障。三年多来,义乌修订《义乌市“五水共治”举报投诉受理及交督办机制》《义乌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严防河道垃圾、黑臭现象回潮,建立“清三河”防反弹考核机制,明确验收标准和验收规程,结果与义乌市“五水共治”工作考核挂钩;各级河长履职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综合考评挂钩。河长制、项目投入机制、运维管理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充分保障了全力治水。
社会化参与,助力全民治水。水治理,根本的力量来自社会。通过道德引领、舆论引导、实干引路等多方式多渠道,发动全民治水,汇聚社会力量。过去的一年,以“五水共治”监督团为前身的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走访、反馈的2400条各种环境污染问题,99%以上得到妥善处理。义乌还开展3·22世界水日宣传、治水故事演讲大赛、拍摄“五水共治”歌曲MV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治水队伍。
截至目前,义乌市7个省市控断面和3个出境交接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探索建立智慧治水、佛堂样板、市域一体污水处理新机制等经验,并成功创建为省级“清三河”达标县,“五水共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从农村到工业区,从河溪到门口塘,从很多人不理解到全民主动参与……“五水共治”行动开展以来,义乌市一条条河流重现昔日光彩,一个个农村蜕变成美丽乡村,一批又一批热心人士加入治污行动中来,各项治水工作全面推进,“碧水商城”焕发出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