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乌江记忆

  乌江,这条逶迤于贵州高原的大河曾经涛声激荡,在西部历史上掀起惊天回响。如今,苍凉的船号早已成为昨天的记忆,只有嵌刻在峡谷峭壁上长长短短的纤道,把我们的目光引向那些被尘封的岁月。

  民以食为天,盐为百味之首。在漫长的历史中,贵州境内不能自产食盐,只能从天府之国输入川盐,因此川渝至黔之间,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和渝东南以及酉阳彭水,在重庆市涪陵注入长江——全长1千余公里的乌江自然而然地成了这条天然通道。

  多少贩夫走卒,行商坐贾,沿长江再循乌江转折南下,越过数不清的激流险滩,将寻常百姓的味蕾调和在山肴野蔌之间,并将一船船桐油、生漆、五倍子、猪鬃、硫磺等当地土特产、矿产和中药材转运出黔,销往各地,羸弱的生命由此在崇山峻岭中野蛮生长,舳舻相接,中流击水,辛勤的汗水和难以言说的磨难驱动了乌江沿岸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繁荣发展,催生了一座座商埠的发展和兴盛。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作为乌江流域文明的最大受益者,位于乌江中游的黔东北,在乌江通航河道的最上端,乌江穿城而过,两岸屋舍依山而筑。向南水路可通石阡,陆路可达思州、镇远、遵义等地。《思南府志》说“乌江下通蜀楚,舟楫往来,商贾云集”,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改土归流以来,阡陌交通,人烟稠密,商旅繁茂,绵延至今。

  丙申年季秋九月,天朗气清,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文化记者盘桓在思南安化老街,追寻着曩昔的足迹,踅步于人称“周家统子”(统子是当地人对四合院的俗称)的“周和顺盐号”,这家至今保存完好的老宅仿佛在向江南的游子无言地诉说它的前世今生。

  时光倒溯回170余年前的清道光年间,一个双亲早逝、名叫周镐璜的10多岁少年,为了生存,三步一叩地作别生他养他的故土——乌江下游的龚滩古镇,芒鞋葛衣,携带一把壮胆短刀,只身出游,他没有顺江而下,而是独具慧眼地作了一个大胆选择:逆江而上。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困顿冻馁,周镐璜终于来到了思南,一步步登上山城那高高的石阶。初到思南的少年投亲靠友,做起小摊小贩的生意。经过一番打拼,勤劳的周镐璜在思南初步站稳了脚跟,当初身无分文的孤儿少年竟然开始涉足盐巴批发这个利大风险性也大的行业。由于山阻水隔,路途遥远,昂贵的运输成本,使得贵州腹地的盐巴贵同白金,民间至今有斗米斤盐的传说。但处处险滩的乌江自古就不是一条坦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乌江的盐业商贸其实是夹在黑白之间的一种灰色经济,盐商们只能在官与匪的夹缝中战战兢兢地生存,随时有破产的风险,做大做强极为不易。但10多年的商海沉浮,将周镐璜历练为一个精明强悍的商界强人。无数次斗智斗勇,他获得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些重要商机,在众多的思南盐号中脱颖而出。他本可衣锦还乡,但一个贤淑秀美的思南姑娘牵住了他投向故乡的目光,漂泊的脚步终于落地生根。

  清道光末年,而立之年的周镐璜耗资3万两银元,在思南县城乌江西岸当时最繁华的城南黄金地段安化街上修建了这个商住两用的“和顺盐号”。盐号坐西向东,占地1500平方米,在四面马头形封火墙内,有大小居室30余间。由正堂、南北厢房、对厅、盐仓、厨房、龙门等组成。如今龙门已毁,所幸其余建筑保存完好。

  这座商住两用的四合院建筑像个巨大的“口”字,砖木结构,房屋骨架的檩、柱、梁、椽、门、窗为原木造就,四周则以青砖砌成高墙,仅侧开一个小门。这种封火墙既保护主人的私密,又可有效防范火灾。围墙和临街的房屋没有对外开窗,环境封闭而幽静。

  盐号吸收了江南住宅“四水归堂”平面布局的特点,与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区别在于院子缩小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并使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人天井。院子两边的南北厢房,完全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保持了组合建筑之间的联系,又可供行走和小憩。中间的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宽敞的院落里花木扶疏,采光通风。院内石板铺地,阶沿石精雕细琢,四周屋子各自独立,又巧妙利用回廊相连。

  盐号既是居家之所,也是囤货之地。盐仓忌潮湿,周和顺盐号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在院子地下建有一暗沟,所有的排水孔汇聚于此,使盐仓具有较强的防潮能力。驻足院中,但见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而院落四水归堂,天圆地方,宽绰疏朗,各种花木绿意盎然。

  曾几何时,从重庆涪陵到贵州思南,乌江古盐道上的盐号星罗棋布。据贵州省铜仁市作协主席、《行吟乌江》一书的作者安元奎先生介绍,仅思南一地就先后存在过70多家盐号建筑,但时过境迁,万家灯火多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周家盐号了。这座硕果仅存的古建筑,历经战乱、文革和旧城改造的多次险象,最终劫后幸存,并被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江历史的文脉从此有望得以延续。当彭水电站淹没龚滩古镇仅存的盐号,周家盐号就成了黔渝两省最后的盐商建筑,千里乌江两千年历史的唯一见证。

  古街上人流熙攘,凭栏眺望不远处的乌江三桥,遥想渐行渐远的盐油古道和川盐入黔的如烟往事,今日思南县城留给我们的,是对幸福生活诗一般的美丽畅想。

  (作者参加中国报纸副刊协会组织的贵州思南年会和采风有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9 乌江记忆 2016-12-02 2135535 2 2016年1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