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下沙:一湾碧水自风流

  下沙:一湾碧水自风流

  下沙,一个美轮美奂的东部湾,一处华丽富饶的开发区。她依偎在母亲河——钱塘江畔,母亲河孕育了下沙28子(28条河渠)和一枚掌上明珠(金沙湖),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下沙一湾碧水自风流。到过这里的人无不被这块沃土所倾倒,14所高等学府云集于此,20余万在校大学生穿梭其间,让下沙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让下沙更具有开拓创新和海纳百川的气魄。下沙集聚了松下、东芝、玫琳凯、康师傅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75个,既有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也有东部医药港小镇……

  从1993年伊始,下沙又有了个高大上的名字: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占地104.7平方公里,区内的28条河渠总长度约94公里。由于开发区位于钱塘江下游,河道水源水质不够理想,给“五水共治”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管委会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开发区“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管委会有关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并分别兼任新华河、2号渠和下沙公路渠一级河长,找原因不找借口,找办法不找托词,拿出重整山河、还我青山绿水的雄心,摆出铁腕治水、我敢立马横刀的决心,亮出善于思考、智慧治水的信心,将“五水共治”工作作为加快副城建设和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落实“截污纳管”工程,落力“清三河”行动,落细“河长巡河日”制度,落地“智慧河道”管理平台,共投入约15个亿,完成涉河工程80余项(类),黑臭河9.1公里,新建污水管网60公里。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开发区全部28个河道监测断面,平均污染指数1.46,比2013年下降34.2%,水质明显好转。与2013年相比,氨氮平均浓度下降35.3%,高锰酸盐指数平均下降31.0%,总磷平均浓度下降29.9%,26个监测断面水质得到改善,辖区内28条河渠纵横交错,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白鹭斜飞、鸟语花香……通过3年的河道整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工作成绩斐然。“五水共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国家级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走向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大好时代!

中水回用 节水又减排

  位于下沙的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新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后,排水经处理回用率达50%以上,每年可减少COD排放4.25吨,年节约用水26.4万吨。

  月雅河边的浙江石材市场也启动了中水回用工程,通过市场内部管线的改造和建设两套600平方米的循环处理池,将石材切割工序产生的废水进行回用,在每年节水36万吨的同时,实现了市场污水的零排放。

  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下沙一直致力于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强度和总量。尤其是“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下沙把握企业减排这条主线,以抓节水促减排,从源头削减污水的排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推进水资源循环使用。下沙将节水工作与行业整治紧密结合,特别是针对纺织、印染等高耗水行业。目前,区内纺织企业新实施中水回用项目6个,实施清洁生产项目30个,年节水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同时,针对部分食品饮料企业中水无法利用的特点,实施食品饮料企业中水回用于市政,项目投资200万元,选择顶津、味全、中萃等3家食品企业合作,在区内建设4个中水回用点,将企业中水进行收集后回用于城市道路洒水和清洗,构建企业—市政用水网链。经成本测算,预计5年内可收回成本,节约的水量可供700户家庭用水,每天可减少600吨的污水排放。

  另一方面,开发区还通过出台补助政策,鼓励区内企业加大节水技改力度,通过节水减少污水的排放,甚至零排放。

  据治水办有关负责人(区建设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开发区在居民节水方面也狠下功夫。高教社区清雅苑和朗琴社区朗诗国际街区两个小区创建了节水型小区。通过选用节水型用水器具等硬件设施、周边绿化用水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利用景观池及游泳池水灌溉绿化等一系列措施,该小区人均月用水量仅为3.82吨,远低于考核标准人均每月4.8吨用水量。

  同时定期对公共场所的自来水龙头进行检查,发动居民志愿者对公共水龙头发生跑水、冒水、滴水、漏水现象及时向社区节水员报告,严禁小区发生“跑、冒、滴、漏”现象。

  上述两家社区先后被授予省、市两级绿色社区、市级卫生社区等荣誉称号。

截污纳管 源头“零直排”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污的关键是从源头上截污纳管、雨污分流。

  谈及截污纳管工程,开发区建设局(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踌躇满志,如数家珍,他说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为快速锁定和消除污染源,提升河道水质环境,下沙通过管网排查普查、应急处置流程完善、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在河道污染源的排查、发现、处置、整治、成果巩固等方面打出了治污组合拳。

  举例来说,2号渠西起1号渠、东至高教东渠、全长4500米,河道宽10~20米,途经多个小区、高校及企业,是开发区重要的行洪通道。2014年初,2号渠河道水质为劣五类,水质较差,多个河道口有混排现象。

  为了治标治本,下沙委托专业管线及勘测单位对河道沿线排水口、雨水管道进行测绘勘查,形成管网信息系统,同时会同市政管养单位排查明确雨污混排的污染源。共排查出河道排水口39个,混排口14个。

  随后,涉及污染源的小区、高校、企事业单位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改造。同时加强市政设施管养,建立24小时污水泵站调度中心,合理调解市政污水水位,减少雨污混排现象发生。

  为巩固河道治理成果,下沙利用河道保洁单位、专业污染源排查处置队伍、河长的日常巡查等力量彻底解决反复排污问题。

  目前2号渠的水质基本维持在3类~4类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清水入城 打通全区“静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开发区在河道配水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做了大文章。2013年配水量6477万立方米,2014年配水量7044万立方米,2015年配水量约9271万立方米。

  在河道配水方式上,开发区对接智慧河道理念,让配水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实现自动控制按片区配水。

  开发区为钱塘江水系,与周边海宁、余杭和江干河道不贯通。通过配水,将全区的“静脉”打通,可以增加河道水动态循环,提升水的自身净化能力。

  江堤河道中心利用得天独厚的配水条件,按“科学调配、统筹兼顾、讲求效益、能配尽配”的原则,从原来“满灌式”全域配水转为“精准式”局部配水,实现河道配水精准“配送”,高效率改善河道水质。

  目前,开发区共有6条配水线路,分别为建成区南部(临江商住片)、建成区中部(工业企业片)、建成区北部(高校商住片)、建成区西部(部队市场区)、北部农业区(乔司农场)和余杭乔司运东片。

  智能系统可根据预设情况,对应6种情景模式,如果需要对某个区配水时,系统可以自动完成配水任务,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智慧管理 

远程监控河道

  开发区任何一座水闸,通过手机APP在远端就可以控制,不需要工作人员到闸站去开启或关闭,节约人力物力。

  开发区智慧河道管理平台融合当前先进的手机APP、网络等技术,采集水闸实时水位,远程控制闸站,监控现场实景,将数据和图像信息通过有线专网并结合无线通信技术的方式及时传输到手机端,保证闸站的安全运行。

  除此之外,开发区已初步实现对辖区22座雨污水泵站的智能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数字化管理等功能半自动化管理、监测。也就是说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监测到远端泵站的一些实时数据和影像情况,就可以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以提供下一步措施的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在试点5座雨水泵站的远程控制、重要道路易积水点的实时监测报警、河道排水口的水流动态监测、自动闸门控制,以及市政设施日常监管的电子化等,利用智慧河道将地下雨污水管网系统管好、用好、保障好。

截污“能手”

拦住阳台废水

  阳台水治理一直是截污纳管整治工作的重点,从2014年至今,开发区共投入资金约2000多万元,累计已完成住宅小区41个(开发区住宅小区共66个),涉及住户58068户。

  今年开发区计划将剩余的25个小区全面治理完成,成为率先完成住宅小区阳台水治理的城区。

  “我们算过一笔账,假如其中一半住户在阳台产生洗衣水等污水,平均每户使用一次洗衣机需消耗用水45升,则每天的截污量为1300吨;假如全部住户产生阳台污水,则每天的截污量达到2600吨,所以阳台水截污非常有必要。”开发区建设局(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说,治水办现已和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做好前期把关,对于今后新建的住宅小区都需要在阳台设置单独的污水管,从源头上加强管理。

破茧化蝶 

展望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据初步测算,下沙实施海绵城市的近期建设工程,将涉及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近期投资估算将达13.8亿元!开发区将启动重点区域建设,主要是指中心区、松合、元成、大学城北、沿江、湿地单元的集中片区。建设内容是: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4方面对近期拟实施的海绵项目进行详细安排,包括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内涝积水的解决、黑臭水体治理、涉水文化景观打造、生态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对各工程按照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工厂仓库、公园绿地、市政道路、农田郊区等类型列出项目清单。据预测,到2020年,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下沙:一湾碧水自风流 2016-12-01 浙江日报2016-12-0100006;浙江日报2016-12-0100008;浙江日报2016-12-0100016;浙江日报2016-12-0100020;浙江日报2016-12-0100023;浙江日报2016-12-0100007;浙江日报2016-12-0100014;浙江日报2016-12-0100018 2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