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调委主任李永清的“调解经”——
公平+真情,巧解医患“心锁”
本报记者 吴勇 通讯员 黄高子 吴林勇
核心提示: 法治人物激荡心灵,法治故事感人肺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活跃着一群热心人,他们有的用爱心帮助弱势群体,有的用执着捍卫公平正义,还有的用真情维护社会和谐。这次,让我们来认识两位奋战在不同岗位上的法治人物,听听他们追求法治精神的动人故事。
出现医疗纠纷怎么办?是去医院“拉横幅”,还是上法院打官司?
在温州,不少陷于医疗纠纷的患者和医疗机构如今并没这么做,而是先找老李“评评理”,从势同水火到握手言和,甚至有时就让老李说了算:“赔不赔、赔多少,你看着办!”
大家都信赖的“老李”叫李永清,是温州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温州医调委)主任。2009年,从龙湾区公安局政委退下来后,他没有去过悠哉游哉的退休生活,而是竞聘履新,带着5名调解员冲在医疗纠纷一线。
7年来,老李这支小团队,把医疗纠纷的“大战场”从医院逐步转入温州医调委,用法律和医疗的专业知识为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工作,先后受理调解医疗纠纷1344件,调解成功率达98.36%,协议履行率达100%。
守护公平这杆秤
怎么看,老李都不像60岁出头的人,走路快、说话快、逻辑性强,问题刚接手,办法已想得差不离。采访当天,老李的咨询电话不断,忙得不可开交……
医患纠纷往往牵涉情、理、法多种因素,而且涉及专业技术问题,是块难啃的骨头。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主任室里,李永清接待过上千起医疗纠纷案件,“有来烧纸的,有要卸我一条腿的,还有塞红包、求情的,但我只坚持一个原则——以事实说话、以证据定责任。”
从角色定位上看,人民调解员是居中第三方,可这调解的活儿,到底能否为当事双方所信服,甚至事后不发生反悔、激化,依托的是公信力。
李永清深谙,这份信任,源于点滴积累,是耐心细致地办成一件又一件的铁案得来的。
一次,温州市某医院连续发生两起妇产医疗纠纷,却因老李的介入,得到与当事人起初设想迥异的结果。
产妇丁女士因产后胎膜残留,一直出血,院方未查明原因,多次给予药物止血。后因再次出血就医时,院方因刮宫不慎穿孔造成腹腔大量积血,经送上级医院急救才保住性命。事后,丁女士找到老李,“我们是外来务工者,既不懂医,又没熟人,只求院方给1万元了事。”
“医院肯定有错。”听罢情况,这是李永清给医院打电话核实后,对丁女士说的第一句话。丁女士一下心定了,这“第三方”没有一上来就替医院说话。后经调查鉴定,院方理应承担主要责任,李永清据理力争,为患者争取了3万元赔偿。
而后,又一产妇项女士分娩后突然出现新生儿死亡。虽然尸检排除了医院责任,但是产妇家属仍然不肯罢休,要求赔偿,“我们不管什么依据,人没了,你们必须赔偿25万元。”
老李透过详实调查,很快清楚地掌握了新生儿死亡的全过程。凭着多年调解矛盾的经验,他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该患儿属先天性肺、肝脏不全,脑干、蛛网膜广泛出血死亡,院方无责,不予赔偿。
老李的判断客观公正,没有偏袒医闹一方。当他把自己的判断告诉当事人时,当事人哑口无言,表示认可、服气。
有时候,被七八个甚至更多的群众包围是常有的事。“当调解员,一是要善于听,听矛盾双方的意见,搞清楚事实才能一碗水端平,二是要善于‘理’,根据客观事实公平作出评价,理清楚脉络,再给出合理建议,只要做好了这些,我相信没有调解不了的矛盾。”老李如是说。
既是患者的维权者、又是医院的解忧人,李永清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更守住了公平正义这杆秤。
用情调解化纠纷
摊开一本两厘米厚的笔记本,接受采访的老李,时不时提起笔在本子上记着写着。
也正是因为随时记笔记、随时思考,多年的调解,让老李有了50多本“调解笔记”,摞起来及他半个人高。
随便翻开调解笔记,能看见一起起被化解的矛盾,甚至有分类研究,写满各类医患矛盾纠纷解决办法。他带领的这支团队调解成功的1322件医疗纠纷案件中,患方申请赔偿金额共计2.6亿元,经调解结案后实际赔付金额7500.98万元,实际赔付金额只占申请索赔金额的28.8%,先后被司法部、浙江省委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个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第三届百名优秀人物”“全国人民调解能手”。
“他的话,患者最听得进去”“大家相信他”……多年的付出,让老李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温州医调委的牌子也越来越响。“有纠纷找医调委成了不少患者、医务人员的习惯。”温州市司法局基层工作管理处副处长吴中希说。
然而过去,面对医患纠纷,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是“打官司耗不起,行政调解信不过,搞医闹最有效”,甚至有人认为“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
一次,精神分裂症患者柳某在温州市某专科医院住院期间突然死亡。不明其死亡原因的家属闻讯后召集亲朋、老乡500余人,到医院围堵、打砸、披麻戴孝、设灵堂、挂条幅等,要求索赔500万元,严重影响了医院及周边的正常秩序。
双方僵持,矛盾不断激化。闻讯赶来的老李在引导调解的同时,积极开展调查取证,并邀请多位专家分析评估,认为柳某死于脑梗死,院方只承担监护不力的责任。
为了更快更好地解决纠纷,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正常秩序,他把纠纷调解阵地移到了医调会,通过客观分析、细致工作和反复协商,于当晚调解成功,由无据索赔500万元变为合理补偿25万元,让一起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
“我们患者可以选择医疗鉴定或司法鉴定,就是担心遭受不公平对待。”“打官司时间太长、花钱又多。如果找医院协商不成,干脆闹一闹。”……回忆医调委成立之初的医患纠纷不断。如今在温州,以闹取利的不赔,有医患纠纷找医调委,已经成为医患双方的共识,老李深感,“只要用心调,任何矛盾纠纷都能化解。”
争做群众贴心人
老李出名后,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群众需要更多的老李,但李永清毕竟只有一个。
现年61岁的老李说,这几年最愁的是接班人问题。目前,温州医调会仅有6名人民调解员。看着他们在成长,老李很有成就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现在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小李’。”11月10日这天下午,老李就受理了4起纠纷。面对记者采访,虽然已显十分疲惫,但一谈到调解就像又加足了马力似的。
叶方方是一名年轻的人民调解员,曾被当事人骂过,感到很委屈,对调解有畏难情绪。“每一个矛盾从引发到化解,大致都要经过4个阶段:情绪化的冲击,高诉求的阻碍,缺乏操作性的僵持,妥协艰难决策。只有掌握了矛盾的变化规律,调解工作者才能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游刃有余。”老李的这一席话,给“小李”勇气和信心。
“我把法作为底线,将群众感情永远放在第一位,而知识、方法、技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群众所求。”老李这样对年轻同事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老公安”,凭着对医学、法律知识的钻研,如今俨然已是半个精通医疗、法律等的跨界行家。
在老李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调解是一门艺术,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必胜的信心,话要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打开医患双方的‘心锁’。”
对于在这个房间里经历过的是是非非,李永清以轻描淡写道来,却一再告诫“小李”们,调解工作本质是一项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厌其烦地说情说理说法。如果对调解工作没有一份热爱,就会对那些难以调处的矛盾纠纷避而远之、打发了事,更何谈创新方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而转变工作方式呢?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年轻的同事,有着跟老李共同的特点,喜欢整天把人民调解员证带在身上。从他们自豪的眼神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调解工作的那份热爱,正为现代化社会治理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