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拆迁办干部早晨迎露水,白天冒汗水,晚上趟泥水——
再难,也要啃下“硬骨头”
本报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温端荣 徐慧子
赶在早晨7时前,温州鹿城区滨江商务区改建办第三现场办的工作人员便到了办公室,等待约好的拆迁户黄某某来签订拆征协议。
第三现场办负责拆征的地方是温州人耳熟能详的“老港区”。这个有着“小外滩”之称的瓯江沿线地块之所以出名,不仅得益于处在滨江商务区的特殊区位,更是因为在过去的12年里,征迁工作组曾九进此地,却始终未拿下。
第10次启动拆征,能否传来捷报?11月25日,记者来到这个地块时,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成片腾空的旧村陋宅,被铲车夷为平地,工地显得有些冷清。新砌的围墙上,推进“大拆大整”的标语依然醒目:“破釜沉舟、时不我待,加快推进大拆大整专项行动”……
只有零星的几个住户依然挺立,黄某某的两层老宅便是其一。就在前一天深夜,往他家跑了数十趟的第三现场办负责人左亮,带领几个村干部再次敲开黄某某的房门。老人对拆征似有松口,答应次日来现场办看看。
“愿意来现场办,说明有的谈。”做群众工作10多年的左亮深深懂得,这是做老人思想工作的关键时刻。他怕早起的老人扑个空,特地提醒第三现场办副主任张敏燕提早到办公室。这天一早,张敏燕拿出片区改造规划图,翻开有关拆征政策,列出按期签约腾空改造和通过司法途径强拆两者详尽对比表,打算把这笔经济账好好地再算给老人听。
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对于现场办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普通的一天。过去的几个月里,正是左亮带领的这支团队,凭着“早晨迎露水、白天冒汗水、晚上趟泥水”的干劲,用85天创造了98%的改造签约率。眼下,他们正集中精力,逐一“啃”下一块块久攻不下的“硬骨头”,赶在年底前实现地块政策处理阻力彻底“清零”的目标。
8时30分:每日晨会
不放过每一个突破口
连日的阴雨,小路变得湿滑。赶在晨会前,左亮和同事们已踩着泥泞小路,分头走访住户。
“老伯,你看这路这么难走,到处是杂乱的电线、碎玻璃,很危险。大家都签了,你也早点签好协议搬走吧。”左亮指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向一位住户晓之以理。见他低声不语,左亮一番寒暄后道别离开。
8时30分,第三现场办工作人员集中到三楼的会议室。十几个攻坚组成员交流碰头,展开新一天的形势研判:“某某不拿扫帚赶我们了,还拉板凳给我们坐了一会儿”“某某提了一些具体要求”“某某的态度还是很坚决,看来得再找切入口”……
看似细碎无实质进展的线索,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工作的突破口。“从拒绝,到说想法,说明有进步”“要不再找他家里人做做工作”……主持会议的左亮带领大家群策群力。
眼见既定“清零”时间一天天逼近,大家都有些焦急。讨论中,左亮点起一支烟,眼睛布满血丝,看得出他又熬夜了。这几个月来,老左凌晨三四时就会自然醒,脑子里装的全是老港区的地图和研判资料。深知拆征之难,他每天都要琢磨拆迁工作怎么安排,今天要争取哪几户,明天又能去哪几户做思想工作。
“老左,我搬新家了,大家一起来吃汤圆吧。”左亮的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拆迁户兴奋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沉闷。
是啊,从最初的彼此生分,到慢慢敞开心扉,再到最后的签约……这样的座谈会在这个会议室不知道开了多少次。想到这,大家又抖擞精神,分头行动去了。
12时30分:商量对策
用真心换来拆迁户信任
吃过午饭,左亮急着要去找“老管”商量。
“老管”就是村里70岁的老党员管金娒。他是老港区改造第一个签约的村民。如今,管金娒用安置费为自己和老伴新购置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有几个住户似乎是有点松口,需要老管您再推一把。”“某某说如果要拆征,需要征求在国外经商的儿子同意,您老再跟他儿子微信聊下呗”……左亮直奔难题而去。
“叮咚叮咚”,二话不说,老管戴上老花镜,拿起手机用微信跟村里相识多年的老友聊开了。
“你想想,已经10多年了,错过这一次,就真的没机会了。”
“你老头子都答应了,就等你的意见了。凡事都要想得长远些。”
……
手机那头,是村里在外的华侨。老港区517户拆迁户中,有近70%是华侨家庭,找人难,找到人隔着大洋彼岸通电话,取得他们的信任更是难上加难。这事儿,管金娒就“管”上了。
“这些干部的诚心我是看在眼里的,他们给每一位村民都算好了一本明白账,就我家这本账来说,改造后的新房跟原来的旧房比,价格肯定高出几倍。”管金娒的现身说法让村民们心动了,“看着他们苦口婆心地给村民讲政策,自己不能光站着。”
管金娒的嘴皮子,说动了70多户本地村民及海外华侨到现场办协商,此前就有20多户现场就签了拆征协议。
“老管,要么干脆就来现场办上班得了。”左亮对管金娒心怀感激。管金娒摆摆手,笑道:“拿了工资,我做工作就说不响了。”
20时30分:夜访住户
再难也要啃下“硬骨头”
傍晚一阵冬雨过后,老港区亮起了零星的灯火,那是废墟地上几个未签协议户。
对其中几个白天没有联系上的住户,左亮打算再去走一走。记者也跟着一起去。
“在家吗?”“不在。”其中一家住户听到他的声音,就把灯关了。看出记者脸上的尴尬,左亮笑道:“这是家常便饭。”过去几个月里,他和同事们几乎都是从顶着骂声敲开村民的门,逐条逐项讲解征迁补偿政策开始的。
拆征工作是面对面的群众工作,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居民沟通、释疑解惑、摸清情况,“等到把水烧开了,才能启动接下来的程序。”左亮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多替他们着想,为他们分忧。有了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许多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夜访结束,左亮又来到办公室。墙上挂着醒目的“作战地图”,上面插着红绿两色小旗帜;地图下面,张贴着工作人员的具体分工表。笔记本上,左亮制作的征迁户情况表,家庭成员关系、可能涉及的矛盾等都一一列出来。当天的家访情况,左亮都详细记录下来。
“万事开头难。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工作做实做细,再难的‘硬骨头’也能啃下来。”左亮说。
夜深了,当记者离开老港区时,现场办的橘色灯光依然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