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偏远村落的文化实践——
“地质+”激活乡村特色游
本报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
初冬,温暖的阳光洒在整洁的村道上,漫步美丽舒适的白雁坑村,不时有游客从身边走过。11月19日中午,记者走入村民斯福明家里,看见桌上的农家饭菜香喷喷,10多位外地游客围坐在大圆桌旁用中餐。
你或许想不到,让昔日静僻的白雁坑村热闹起来的,竟是一旁静寂亿万年的特殊“地块”。11月19日,国内首创、浙江省首个“地质文化村”——嵊州市通源乡地质环境保护项目,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的验收。它创新了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中共建共享的方式,以地质与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乡村活态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新的示范样板。
地质文化村落户通源乡,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地质专家提炼的精辟语句,呈现了通源地质遗迹的鲜明特色。
先说千年香榧林。通源乡地处嵊州市西南西白山区,拥有高达94%的森林覆盖率,是全球农业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拥有百年以上古香榧4000多株,绍兴五个“古香榧之最”,通源就占了两席。通源乡党委书记汪美芳介绍说,每年8月8日,树围7.6米的香榧王下,隔壁松明培村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村民们举行感恩仪式,肃立雅静、鸣炮奏乐、献供品、敬香、恭读祭文等环节依次进行,祭祀人员恭谨地将福果香榧、五牲以及五谷献上供桌,感谢上苍和先祖赐予福果香榧。此仪式代代相传,流传千年,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活化石”。
再说万年巨石阵。通源乡西白山一带,分布着大面积堆叠而成的岩块,这是崩塌堆积地貌,是火山喷发后经过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的。白雁坑村周边还有洞穴(神仙洞)、突岩(石笋岩)、高山湿地(大岙湖)、壶穴(香妃泪)、峡谷(白雁坑谷)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百万年地质变迁,呈现“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景致,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
地质旅游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吸引了许多游客,促进了村民增收。白雁坑村部分农房改建成为民宿示范点,目前已经建成民宿7家,床位120个,在建民宿5家,床位80张。据介绍,2015年,以白雁坑村为核心的西白山区块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直接增收200多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800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共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
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果说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地质文化村则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
2015年7月,这个地质文化村的规划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评审,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区内分为榧石奇观展示区、富氧山林展示区、竹林生态游览区、农业生产体验区、休闲农家生活区、高山实地宿营区等六个功能区块。
2015年下半年,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动工。“建设中要注重创新,充分体现‘四有’,即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物可看、有品可尝。”项目建设伊始,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专家组组长潘圣明提出建议。
与此同时,通源乡以地质文化村建设为契机,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停车场4000平方米,平整疏通村庄主要道路,硬化村内道路9800平方米,建成景观节点7个,种植绿化700平方米,完成农房立面美化10000平方米,并完成了亮化工程。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2016年11月,通源乡跻身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已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结合地学、民俗文化,开展乡村地质文化建设,既能给当地民众、游客普及地学知识,也能给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提供发展动力。”《地质文化村建设标准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工程师郑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