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依水而兴,
缘水而美,绘出新画卷
桐庐:依水而兴,
缘水而美,绘出新画卷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位于“三江两湖”(钱塘江、新安江、富春江和西湖、千岛湖)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境内富春江、分水江两大水系穿流而过,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
自古以来,桐庐便以秀美的富春山水风光而闻名,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北宋名臣范仲淹在睦州时感慨于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赞之为“潇洒桐庐”,并写下了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桐庐县坚持不靠先天靠先干,坚持真治不应付、快治不拖拉、狠治不手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水环境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3月消灭境内黑臭河、垃圾河,2014年底全县83条主要河道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其中I~Ⅱ类水质河道占比稳步提升,目前基本稳定在80%左右,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优于入境断面水质。
抓重破难,啃下治污“硬骨头”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污水是五个水中的大拇指,也是一块“硬骨头”。桐庐县从“控、截、建、治”四字入手,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现水质明显改善。
“控”指源头管控。桐庐县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禁止、限制重污染高耗能项目的发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管理,以“最严格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3年来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项目244项。
“截”指截污纳管。桐庐县全面开展企业、住户等排查摸底工作,绘制作战图,加大督查通报力度,强势推进污水管网建设,3年共新建污水管网233.67公里,基本实现集镇截污纳管全覆盖目标,同时持续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新增、改造雨水管网34.5公里,切实提高污水收集率。
“建”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建设,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覆盖。完成县城、横村、富春江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和分水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项目,扩大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工程实效。目前污水处理厂(站)已全部委托第三方运维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立多元化运维格局,第三方专业资质公司运行、村民联片承包、村干部缴纳保证金的认领制等管理模式相继试行并推广,运行率达100%。
“治”指河道及小微水体综合整治。一方面实施岸上整治,3年来全面取缔关停了36家印花、印染、电镀等重污染企业,督促指导65家印花、化工、造纸等企业完成整治提升。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拆除畜禽养殖场610家、甲鱼养殖场68家,对143家畜禽养殖场实行整治提升。另一方面实施清淤疏浚,今年共完成清淤32.53万方,并安排500万元作为清淤工作以奖代补资金,清出来的淤泥多用于就近低洼地回填、绿化或土地复耕等,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促进淤泥资源化利用。今年7月以来桐庐县积极开展入河排污(水)口排摸、整改工作,建立“一口一档”,共排查出入河排污(水)口1201个,其中完成排污口整治13个。以分色标识的方式设立标识牌(雨水口蓝底白字、工业污水口绿底白字、生活污水口浅绿黑字),实现见色辨污的作用。同时深入排查小微水体,共排查1638处,进一步明确小微水体责任人,以签订承诺书的方式要求责任人立下“军令状”,强化小微水体管护职责,共签订河道及小微水体承诺书2017份。
严查细管,构筑水体“防护墙”
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实现长效管护是桐庐县当前面临的一项难题。
为此,该县深入落实“河长制”,建立以县长为总河长,县级领导、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村干部分级担任河长(段长)的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与管理体系,26位县级“河长”、91位乡镇级“河长”、236位村级“段长”明确职责,实现了83条河流2524公里河道“包河到人”。同时新增92位“民间河长”以及相应的“河道警长”,制定“一河一策”水环境治理方案,以周督查、月通报、季考核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实行河长巡查日志登记制度,积极应用推广“杭州河道水质”APP软件,实现河长使用APP全覆盖,并按要求每日签到、上传巡查记录、定期更新水质情况、工作交流等信息,及时处理市民监督投诉。确定每月25日为“河长固定巡河日”,以各级河长为主体,联合村民代表等集中开展巡河,组织召开培训会、恳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立“1+15+83”治水工作微信联络群,借助新媒体服务平台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解决和反馈问题。落实河道有奖举报,设立30万元的爆料奖,激励群众治水。严格落实《桐庐县水环境质量“反弹”问题责任追究制度(试行)》及《桐庐县乡镇级河长考核办法(试行)》,督促河长及小微水体负责人认真履职,通过预扣分通报制度、每日销号管理制度等切实提高问题整改效率。
桐庐县通过“智慧之力”实现科学治水,总计投入资金5100余万元,通过探索建设全县环境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建立重点污染源监察智能化管理、环境质量智能化监测和农村环境工程智能化展示等三大板块,实现了“综合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环境监管可视化、绩效评估规范化、环境决策科学化、企业服务网络化”等多种功能,实时监控全县3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71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6个集镇污水处理站和57家重点企业的日常运维管理,实现科技监管与人力监管、固定监管与移动监管、视频图像与数据监测的有机结合,形成“广泛感知、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及时响应”的治水新局面。
加强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污染水环境的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3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21起,其中实施查封66起,移交公安环境违法案件13起,行政拘留7人、刑事拘留1人,以严格执法保障治水长效。
创新立异,
敢当治水“引路人”
桐庐县开辟治水筹资新模式,按照“社会参与、自愿认筹、留本返还、收益捐赠”的思路认筹“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公益金三年一期,利息及运作产生的资金按计划用于“五水共治”项目补助,以实际行动为“五水共治”贡献力量。349家企业、10738人参与“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认筹,总认筹额达1.27亿元。目前3年收益共3133万元已专项用于城镇和农村供水安全项目、截污纳管项目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等。此模式灵活机动,既未增添民众负担,又能保证项目资金可持续操作。另一方面变“政府出资”为“全民投资”,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增强百姓的归属感、自豪感与社会共管意识,使群众以主动担当的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到“五水共治”中去。
桐庐县自2012年开始在全面建成“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的基础上,以农村为突破口,以“简便易行,大类粗分”为原则,鼓励农户源头分类,全县30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建成垃圾资源化利用站145座,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行政村全覆盖目标,日减少无害化焚烧量约70吨,缓解县城无害化处置压力,节约垃圾年处理成本近400万元。2015年创立自主品牌“世外桃源”牌有机肥,今年5月23日更是将有机肥销售网络覆盖至全省110家大润发、联华超市及全县旅游景点、民宿、社区等区域,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垃圾处置“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体系也初步形成,为该县水体清洁及村容村貌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全面破解“河长制”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的不足,桐庐县积极探索创新河长多元模式。设置企业“河长”,桐君街道以“自愿认养、互相监督”为原则创新推出“认养河道”模式,桐君街道商会以无偿提供认养经费的模式认养河道保洁工作,并参与河道建设规划方案和养护管理措施的制定。
截至目前,商会出资近20万元认领了双溪、麻蓬溪两条河道3年的保洁工作。百江镇想出了河流分段承包认领制,通过竞标方式寻找这些河道的“河长”,认领承包河流。同时,做好这些竞标河长工作成效监督考核工作,采用红、黄、绿三色考核,领到1次红旗或者3次黄旗的,镇村两级责令竞标“河长”自行将河道恢复原状,归还标的,由替补者续承包。
瑶琳镇是省级甲鱼养殖之乡,甲鱼养殖为当地百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为此,该镇创新甲鱼污染整治模式,采取政企合作,积极研制甲鱼场专用一体化智能污水处理器,养殖废水由集污管进入,依次经过混凝舱、过滤舱、缺氧舱、好氧舱、膜组件舱、深度处理舱等,通过微生物菌种降解后流出,处理后的水,不产生污泥,没有二次污染,实现循环使用。
在小微水体整治过程中,桐庐县创新整治模式,实现生态化修复和功能性改造。新合乡新民村池塘、分水镇富源村池塘原来都是荒废的死水塘,池中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和生活垃圾,一到夏季蚊蝇滋生,通过清除淤泥、引入活水、种植亲水植物及周边绿化、景观建设后,池塘面貌焕然一新,水清景美,获得了村民们的大力点赞。富春江镇金家村为了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将村中2个池塘按功能进行改造,引入山泉水将池塘“死水”变“活水”,并分格成一个个小型“游泳池”,按水流的顺序先后将池体分为清水池、洗菜池、洗衣池、杂物池等,最后洗涤的污水则纳入生活污水处理池进行净化处理。当地村民得到了便利,均按照功能划分使用,并且相互监督,自觉地做起了这两座小小池塘的护水人。
惠民利众,
打造生态“聚宝盆”
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桐庐县依托良好的水环境资源,以建设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围绕县域大景区建设,力推亲水旅游线路,推出了“桐庐富春江亲水节”等一批亲水体验活动,开发了水上休闲自行车、激情赛龙舟、疯狂摩托艇、水枪大战、水球比赛等一批“亲水游”项目,培育了大溪峡闯滩漂流、虎啸峡漂流等一批以体验山水特色为主的生态旅游景点,利用已发展成熟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打造生态之旅、农业观光旅游、芦茨“慢生活体验区”等乡村旅游品牌,切实以治水促进全县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2016年3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8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9.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1%和12.64%。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1%和27.34%。绿芦驿、山乡秘境、环溪村忠莲雅居等一大批具有依水而建的文艺风范民宿更是一房难求,水成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