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今日衢州

生态循环,“一个产业”的绿色旅程

  除污泥浊水 建美丽乡村

  龙游探索生态经济双赢路

  深秋时节,龙游县灵山江的水位降低了,露出江中心的一片片滩涂。平静的江面上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水牛在趟水。江中心茂盛的草丛中,一群白色的鸟儿若隐若现,这是南迁的候鸟在栖息休整。

  灵山江畔的绿道上,骑行者一掠而过,偶尔有驻足的行人,在江边欣赏着独特的深秋美景。

  3年前,灵山江被列入龙游县九条重点整治的黑臭河。如今,它已经是浙江颜值最高的河流之一,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母亲河灵山江的华丽变身是龙游县“五水共治”的一个缩影。

  龙游县地处钱塘江源头,担当着衢州市出境水的最后一道关口。“北乡一头猪,南乡一根竹”,挂在群众嘴边的这句话既形象地概括了龙游传统的富民产业,也道出了全县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源头。全面推动“五水共治”行动三年来,龙游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能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道路。从党委、政府推动的“要我治”变成了社会各界自发的“我要治”,形成了全民治水的热潮。

  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开启模式”,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处理的“贺田模式”,山塘水库统一管理的“洁水养殖模式”,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的“集美模式”等多种模式,是龙游人的原创,更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生态循环,“一个产业”的绿色旅程

  龙游县小南海镇龙丰村的吉祥家庭农场里,田里的黑麦草刚种下没多久,喷灌设施正在均匀喷洒着沼液,为牧草的生长提供养分。这些牧草成熟后会被用作猪饲料,而生猪的排泄物则通过收集、干湿分离、厌氧、爆氧等步骤转化为沼液,通过灌溉管网作为农作物肥料,不仅节省了肥料钱,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2014年,农场主人杜国祥投入100多万元,在自家的农场建了这套生猪排泄物循环利用系统。吉祥家庭农场目前有养殖场15亩,柑橘、毛竹、苗木、牧草等种植面积240余亩,生猪1200余头。“现在产生的沼液还不够自己农场用。”杜国祥说,“一年下来,仅在饲料上就能节省14万元。”

  “从2013年开始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我们养殖业主的心态已经完全发生了转变。以前是政策要求我们处理排泄物,现在叫我直接排放我都不肯。”杜国祥介绍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样子的生态循环系统是真正可持续发展,并且还能产生效益。还有一个好处是原来没想到的,农场里的地原来都是旱地,无法灌溉,现在铺了管网,就再也不用担心作物晒死了。”

  龙游是传统养猪大县,2013年有生猪养殖户1.3万余户,饲养量220万头,产值高达20亿元。养猪,曾经为这里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为解决好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龙游县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全面推进生猪养殖场生态化治理、工业化改造,建成全县域、园区、农场“大中小”三个层面生态循环体系,并引入第三方公司开展养殖污染预警监控,形成“政府购服务、企业抓监管、猪场全参与”的养殖污水监管治理新格局。

  类似吉祥农场这样以家庭农场为单元,建立“沼气池→沼液池→管道→施肥”排泄物循环自我消纳系统,这是自我消纳的“小循环”;利用生猪养殖园区和农业园区地势落差,将养殖园区沼液输送到种植基地,这是种养结合的“中循环”;而依托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生猪排泄物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则形成了全县域的生态养殖“大循环”。

  今年,“开启”开始运用沼液膜浓缩反冲洗设备,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猪尿等废水经过前期厌氧发酵、杀毒除害、沉淀等步骤转变为沼液后,通过该设备,能够浓缩分离出有机液态肥和无色无味的清水。“我们用工业理念解决生猪养殖的环保瓶颈。”总经理朱有标说,“开启”引进该设备,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净化养殖产生的废水,另一方面是为了变废为宝,提升沼液的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

  县里还建立了一套“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的生猪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杠杆,对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的死猪,给予保险赔偿,这套机制由浙江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运行。一方面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防止他们再将病死猪随意丢弃;另一方面,采用国内最新高温炭化处理技术,将病死动物全部变为生物质炭资源化利用,从根源上解决了病死猪的处理问题。

  对于生猪治理带来的好处,普通民众的感受颇深。杨根良是小南海镇傅家畈村人,他家门口原来就有一个开了10多年的小型养猪场。“我们家离猪场5米都不到,加上地势稍高,那个气味太刺鼻了,家里的苍蝇、蚊子也特别多。”猪场关停整治之后,他家关了10多年的门窗才终于打开了。

创新转型,“一根竹”的求变之路

  在位于溪口镇的浙江创伟竹业开发有限公司内,生产炭化篾产生的棕红色废水经过压滤、电解、生化等一系列的污水处理工艺后,出来的水变得清澈透明。这项竹材炭化(蒸煮)工艺废水处理技术是龙游当地7位企业主众筹资金研发的。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龙游南部山区毛竹资源丰富,拥有竹林44万余亩。2013年,全县有竹加工企业427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规模企业2家,竹产业总产值23.75亿元,当年加工消耗竹材4500多万支,是全国最大的竹拉丝与炭化篾初加工集聚地之一。一台两吨的锅炉、两个炭化炉,就能生产炭化篾。生产过程中,竹材炭化、蒸煮产生的废水,COD(化学需氧量)高达每升6万毫克,超过排放标准600倍。污水直接排入龙游母亲河灵山江后,江水污染严重,青苔从生,鱼虾绝迹。锅炉烟气未经处理便任意排放,使原本山清水秀的龙南山区笼罩着滚滚黑烟,“早上晒个衣服,晚上收来黑尘!”村民们怨声载道。

  2014年,龙游县铁腕治污,关停全县69家炭化篾加工企业,并出台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精深加工、引进龙头骨干,引领竹业企业转型“突围”,推动竹产业绿色发展。

  其中7位企业主联合创建了浙江创伟竹业开发有限公司,他们在龙游县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开始攻克炭化(蒸煮)废水处理的难题,聘请省内外行业专家,投入700余万元,经过10个多月的不断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新的废水处理工艺,并通过验收。

  如今,创伟竹业已经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浙江省排污许可证。今年底,创伟竹业将建成年产10万吨竹材集中炭化(蒸煮)与废水处理生产线,每年可消耗竹材1000多万支,占全县年产竹材总量的2/3。

  今年7月份,龙游欣远竹木有限公司全资收购本地一家低效竹业企业,首月实现产值600万元。一期建设以生产高耐竹材为主,二期以家居用材为主,两期总投资3.1亿元。坯板成型等环节一体连续作业,大大减少热能消耗,节约生产成本。同时,锅炉烟气净化采用布袋除尘工艺,可有效削减烟尘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公司生产的高耐火竹材用于马德里国际机场、德国BMW汽车内饰,声学材料已用于大型剧院。“公司创新能力强,拥有67项发明专利,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3项。”欣远公司总经理沈道海介绍,两条生产线达产后,一年可消耗原竹300多万支,覆盖10个毛竹加工点,直接带动2000个竹农就业。

  该县还邀请中国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帮助笋竹企业出谋划策,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购买机械装备、增强创新能力、扩大技改投入等提高腾龙、神宇、创伟等一批龙头笋竹企业精加工水平。

  龙游神宇竹胶板制造有限公司变废为宝,以篾黄废料、刨花等毛竹加工下脚料为主要原料,通过浸胶、烘干、组坯、热压制成的一种胶合板,因其强度高、韧性好,被广泛应用于火车车厢地板、集装厢地板。“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指定供应商,目前全国18个铁路局,其中15个铁路局检修用板由‘神宇’独家供应,供应量居国内第一。去年还参与制定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货车用竹材层压板》的行业标准。”公司总经理姜建春介绍,今年“神宇”已加工毛竹废料5000多吨。

  如今,龙南主要河流灵山江水质明显好转,河中又出现了成群的石斑鱼等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水生生物。

  “万山修竹绿成团,此是南乡最胜观。”龙游南乡的竹海,在一江碧水的映衬下终于展现出最美的风姿。

因水而美,

“一座村庄”的华丽嬗变

  从县城出发,沿着灵山江畔的步道一路向南,就能到达龙游县溪口镇石角村。进村的时候已近黄昏,在落日的余晖下,村子阡陌纵横,屋舍俨然,灵山江从村前流过。群山环抱间,石桥、古埠、老树、石碑、沙洲静静伫立着……石角村的美令人眼前一亮。

  石角村曾经因水道而兴旺,水运繁荣时期,石角村作为陆路转水路的中转站,是农产品商品流通的要塞。温州的盐就是经过石角码头销往安徽、江西,盐贩返程时又将衢州江山的石灰挑运至丽水的遂昌、松阳。

  后来,石角村也经历过水质变差的时期,生活污水、养猪、还有溪口镇大量炭化篾作坊产生的污水流入灵山江。“2014年‘五水共治’以来,村里污水终端处理实现全覆盖。”驻村干部孙俊介绍,以前村里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灵山江,现在已经全面实施雨污分离,通过处理设施统一净化。

  “水质好了之后,来玩的人也就多了,夏天每天都有100多人来游泳,我们正通过治水项目的实施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孙俊说。目前,沿江的防洪堤上正在铺设石板,古栈道正在复原,漂流项目已经完工,千株桂花树茂盛生长……石角村因水而再次兴旺。

  和石角村一样,还有很多的村庄将“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小南海镇汀塘村内,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绿意盎然的小岛坐落于水塘中,这个岛是由塘中的淤泥堆积而成的。村里花了2天时间抽光了水塘里的水,挖出70多卡车的淤泥。这些淤泥中,质地硬的用于堆积小岛,而其他一些肥力充足、质地柔软的淤泥则被拉到衢江坝内的沙滩上,“造”出了2亩多田地。放对地方,淤泥即可变废为宝。这是小南海镇启动清淤泥、清垃圾、清障碍“三清”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

  今年以来,小南海镇通过地毯式摸底排查,摸清了全镇53座水塘、16条沟渠和5条河道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多次研究,摸索出了一条水塘底泥分层资源化利用清淤之路。“利用淤泥,荒山上可造出绿色森林,河塘堤坝上可长出生态景观带,水塘中可育出岛屿。”小南海镇党委书记林文建说。

  如今的小南海镇,水清岸美,波光荡漾,村民们不时闲逛在荷塘边,或闲谈,或喂鱼,见游客涌入,总会骄傲地介绍各种变废为宝的“淤泥佳作”。

  目前,龙游县村庄内生猪养殖场均已关停拆除或移栏出村,各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中草药、苗木等绿色种植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老百姓在青山绿水里就能赚到真金白银。

  2014年,龙游县荣获全省首批“五水共治”大禹鼎。目前灵山江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衢江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水标准,连续8年达标率百分之百,龙游真正做到了“灵山江水清如许,一江清水送下游”。


浙江日报 今日衢州 00024 生态循环,“一个产业”的绿色旅程 2016-11-28 浙江日报2016-11-2800004;浙江日报2016-11-2800008;浙江日报2016-11-2800010;浙江日报2016-11-2800017;浙江日报2016-11-2800005 2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