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文章导航

跌宕人生两度春

——记南宋末代状元王龙泽悲喜命运与为民情怀

  跌宕人生两度春

  ——记南宋末代状元王龙泽悲喜命运与为民情怀

  王国益

  弁 言

  苍天与人有一种说不清的微妙联系,它常在人生命中时显时隐。

  也许我与乌伤有一种特殊情分,也许我与那里的百姓有血浓于水的关系,也许在我生命中还有一笔不了之情,故我在耳顺年后鬼使神差地一次又一次走向义乌,来到赤岸青口村。

  那里大地秀美,山川起伏;那里人民淳朴,勤耕苦读;那里人杰地灵,英豪辈出;那里窆埋着历代的壮士明贤,那里还有许多常常萦绕牵挂的精烈英魂。

  乙未年冬,义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王龙泽状元纪念馆刚竣工,青口村委电告于我,望能来此给予察访并撰文纪之。翌日,我冒着隆冬刺骨的寒风,与怀忠、少君先生再一次踏上那片饱载圣贤遗迹的金色土地。

  青口百姓很有德性,改革开放带来的福音,他们萦怀于心,贤德祖宗留下的荣耀,他们默默光大传承。他们自筹款项,积极配合政府文化下乡工程建设,新建成功山文化园,重修状元馆,让中国儒家文化的弘扬接上新时代的蒸腾地气。

  状元馆坐落于青口之北,面向千年古庄,背靠石垒大堤,西依麻车山麓,东临桐田之畈,前有池,旁有溪,池溪相依,龙之相戏,好一方风水宝地!馆舍虽然不大,亦有凌风之气。用赤金镶嵌的“王龙泽状元馆”匾格外引人注目。进馆便见两丈多高的状元塑像,面容神采奕奕,气宇轩昂,眉宇间发散着大宋王朝的气象。馆壁四周及二楼镌刻着王龙泽及凤林王氏先贤们的故事。我徘徊于馆内,细细地品读着状元王龙泽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多灾多难、倾心为民、让人敬佩的一生……

  苦 读 励 志

  珠峰立于高原磴,沧海来自万川潨,万事皆有因与果,天道自古酬于勤。

  阅罢史册,大凡人之成功,离不开天资聪慧,祖上厚德,自身发奋等因素之支撑,王龙泽青少年时期之奋斗,是见证这一成功的版本。

  明朝郑柏《金华贤达传》,卷五《宋王龙泽传》载曰:“王龙泽,字极翁,义乌人。迈之从曾孙。祖若纳至龙泽,三世皆太学生。”①王龙泽(1246~1294年),字极翁,号静山,出生于赤岸青口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祖上四代②皆进士出身。他自幼天资聪颖,机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从小受熏祖训。祖父王若纳常用王氏祖训“十戒”“十诲”教诲于人,要龙泽“崇敬尊长,畏惧公法,勤学修身,济人奉公”;父亲王桂祥为使儿子成龙,在县教谕任上,常返家中教其研习《四书》《五经》,熟背唐诗宋词。一个人成长,离不开祖训家规启蒙,王龙泽身体力行,点滴入心,千方百计用宗法进行陶冶。

  步入少年后,王龙泽经上辈荐举,投学于义乌苏溪尚有名声的讲岩书院石一鳌山长(院长)门下。“石一鳌字晋卿,王世杰弟子。于县北苏溪创办讲岩书院,开门授徒,教习弟子达数百人,王龙泽、黄溍皆为其弟子。”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讲岩山是座浅山,而讲岩书院却是南宋乌伤一大名院。据传,唐代蒋宅村一进士隐此讲学,以山上一巨岩为讲台,“讲岩石”由此得名。讲岩山还有水竹洞天等景观,山水秀丽,景色迷人,明代名士宋濂专门有记,给予甚佳评价。

  为寻觅状元求学遗迹,我与岳峰、俊敏、奎木专程赴苏溪踏访。在那繁林茂密、郁郁葱葱山坡上,当地人为传承宋代学风,依山筑建起讲岩阁。我置身于讲岩阁,眼前宛如浮现出当年讲岩书院王龙泽求学风采。

  一个春和景明季节,讲岩书院迎来一位翩翩少年,身材修长,眉清目秀,素装打扮,气质不凡。石一鳌山长打量后,与其作之面谈。面对石山长发问,王龙泽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反应敏捷,非常人所及。石觉得此少年非一般之人也,暗暗思量:此生徒乃吾教学半生来最有潜质之人,若严格训导,细心教化,必成大器。

  王龙泽入院后心中甚喜,为己找到一个好学堂、遇见一位博学师、相识一批好生徒而兴奋,决心不负父母之托,不辜乡亲之望,虚心求学,奋发搏击,为祖贤争光。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石一鳌是位精明干练的讲学先生,他为龙泽课授作了精心安排:一日《四书》,二日《五经》,三日天文,四日地理,五日算术,六日音律,七日“讲会”④,八日问难,九日自修等,进行启发式地教,车轮式地学,竞赛式地比,可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代士子无假期,朝廷官员亦十日一休沐,生徒朝夕之务便是苦读。因此,有的生徒学得叫苦不迭,而王龙泽如婴儿吸乳,时饱时饥。他,《四书》《五经》通读精读,章章不弃;诗词格律水韵声韵,韵韵精通;阴阳算术细算精算,脉脉理松;天文地理格物致知,物物晓懂;讲会探讨自修问难,难难解松。倦了,冲冲凉水提精神;困了,喝口婺茶苏元气;累了,饮点佳食充能量。脑海中经常闪现出苏秦悬梁刺股、江泌屋顶月读、贾逵隔篱偷学、李固千里求师的苦学形象,他始终秉守一生无暇去潇洒,书文使命桌案爬;三生效得东坡氏,不占鳌头不放下之理念,天天发疯似地攻读。对学而有羁绊的,他常相帮教,共渡难关;对生计有困之人,时而慷慨解囊,共赴维艰。对此,石先生看于眼,挂于嘴,喜于心,常在书院踱着步,晃着头,扇打手掌,喃喃自语:书院要红啦!江南要出大才人!

  一晃几年过去,王龙泽在讲岩书院如饥似渴地习读,已阅书万卷,习作千本,知识迅速长进,见地日益加深,在书院已鹤立鸡群。此期间他参加州试,得了头名。之后又入太学,渐渐地在义乌雀声四起。他假期回乡,一些乡贤常与其谈今论古,议论政事,交流儒学,切磋诗词,他都能见解深刻,谈笑自如,风雅韵致。此时的他,已从知之甚少的少年蜕变成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已从幼小的马驹嬗变成一匹能驰骋沙场的骏马,已从山涧的涓涓细流渐渐汇聚成一个盈盈大湖,他也像一把几经淬火和锤打的利剑,在阳光下发出炽烈的光芒。

  状 元 及 第

  寒窗十年羽毛丰,经纶满腹储心胸;吾因科举腾云去,俯身擒拿沧海龙。

  从青口至都城临安,隔山隔水三百多里。公元1274年初,王龙泽打点好行装,风餐露宿,英姿飒爽地奔上赶考之路。

  相传,王龙泽约莫行程半个多时辰后,他举目遥望,但见绿树丛中黄墙青瓦,瑞气弥漫,烟香缭绕,庙宇隐现,“双林禅寺”即在脚下。大殿气势恢弘,禅院古木参天,龙泽顿生求签之意,于是进殿求卜功名与前程。方丈见来者启齿道:“施主此次都城赶考,定当蟾宫折桂,大喜而回!”王观其欲言又止,心中诧异,便双膝跪地:“大师有言,请指点!”“既然如此,恕老衲直言。”方丈开口道:“施主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乃大富大贵之相。但尔印堂红中透紫,日后恐有灾星相克。”临别时,口授偈词:“乾坤茫茫疑无路,金榜题名运来时;仕途锣间起坎坷,波涛汹涌净归还。”王虽有所悟,仍不明真意。方丈轻轻摇首:“机不可泄,好自为之!”⑤听罢方丈一席话,王龙泽带着喜悦与不解,继续赶路。

  半月来,他穿山路,走平原,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二月初到达临安城。

  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临安自赵构皇帝迁都后,经一百五十多年治理,人口迅速集聚,宫殿庙宇众多;城廓方圆十里,园林争奇斗艳;楼台沿湖林立,酒肆茶楼满街;都城锦绣如织,百姓安居乐业,真乃:“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⑥临安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王龙泽生于江南,长于宋末,受惠于朱熹理学之风,二十多年孜孜不倦地发奋努力,眼见都城如此繁华,心情格外激动,亦很想游览一番,可考务在身,无暇欣赏,谨按官府告知,迅速入住于净住大院,又扑身于书卷之中。

  科举乃华夏史上选拔官吏之制度。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一千三百年。

  科举亦是中国人心中之梦想,它击破了世族豪门对政治权力之垄断,为中华国度上参与者提供了均等机会,点燃了普通人进入权力管理阶层的理想烈火。其像天体间巨大引力,魔幻般地吸引了多少代为之奋斗的青年才俊;其像历史上的哲学磨盘,神鬼不知地磨煞了多少代的苦苦人生;其也像神奇相马的伯乐,良莠分明地发现了多少代的优秀才人。其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层层筛选,好中选优,优中择卓,角逐出七百多位状元、十一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十世纪中叶,科举挟带着历史的雄风,意气风发地走进宋代,又得宋王朝之青睐。其延续唐代的基本制度与风格,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六千多人赴都城省试,录取进士三四百人。最后,择若干名特优者在皇宫举行殿试,由皇上定夺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

  我钟情于杭州古城,常常沿着宋代御街漫步而行,细细探究那辉煌百年的宋代进士考试院。那时的漕司院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建筑:拱瓦盖千房,头筑飞檐坊,会试竟才地,三年一辉煌。从此地走出的进士、状元和后来之宰相,他们在历史上展示的卓越风姿,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至今留存于中华民族文化史诗之中。

  南宋咸淳十年春的进士考试,在风雨飘摇月岁中举行,来自全国士子把临安州治贡院考院、漕司考院、礼部考院挤得满满实实。会试纪律十分苛刻,实行搜身入场,查出作弊者奖银十两,考试一人一桌,相互隔离,监考如林。

  省试日,阳光初灿,春风和煦,王龙泽准时来到漕司贡院。此时,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他虽经历了解试、考出佳绩,但本次是省试,乃最后一搏,一定终身,十年寒窗,九年苦读,今日见分晓。他想,吾一定要清醒镇定,考出水平,考出精气神。

  辰时许,监考官发下考题《问求言十事》,王龙泽手握毛笔,胸藏波涛,文思如潮,暂且东坡文中借口气,写就佳篇让人吟。他自问自答,问求言十事,问何道?求何事?言何物?待吾一一道来,只见一行行流畅隶体行书在试卷上飞快地推进,如狂风席卷落叶,似巨浪推吞沙尘。几个时辰后,王龙泽一气呵成试卷,其文字字如玑珠,句句似璧玉,章章像画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展乌伤赤子之衷肠,一泄民族遭乱之遗恨,一排多年心中之积愤。答毕试卷,他如释重负,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净住大院。

  在此,让我深深惋惜的是,历史是那样残酷无情,王龙泽及第之文和史上数百名状元文究竟还有几篇保存?此乃民族文化史一大遗恨。世人啊!怎能以状元后来的官职大小、业绩多寡、寿命长短论英雄!宾王孩提吟鹅诗,王勃舞勺作阁序,贾谊弱冠写过论,他辈虽未擢升为高官大员,但其文仍然光彩照人。我虽未见过龙泽及第之文,但我有缘拜读过他的奏折和诗文,其人其文其风其骨也稍有略领。我推论,那应是一篇气势不凡,击中时弊,言之确凿,议论时政的绝好奇文;我推论,那是一篇问天问地问社稷,忧国忧族忧百姓的绝佳大文;我推论,那是一篇引经据典,用词讲究,逻辑严密的华彩美文,只有如此,方能博得皇上首肯。

  虽说王龙泽科考顺手流畅,但毕竟是千人竞搏,独木一争,心中仍然有些忐忑不安,回乡路远,干脆在都城等发皇榜吧!

  咸淳甲戌年乃多事之秋,华夏北疆战火纷飞,蒙古大军步步紧逼,伯颜士兵已攻入天门。然而科考仍在动荡之中完成。不待几月,城门贴出“咸淳十年甲戌王龙泽榜”:“王龙泽,义乌人,状元。”⑦龙泽夺魁即刻传遍都城。他飞也似地跑至皇榜前,两眼直楞楞注视着,汗水泪水一齐涌上心头。“吾中状元啦!”王对着皇宫疾声呐喊,吼声越过宫墙,越过钱塘,在都城上空久久回荡。

  王龙泽进京赶考,父亲王桂祥一直牵挂于心。他常在思虑:先祖南迁后,吾二房后代还算荣耀,仅吾太公始即出进士四人,太公王安诗、祖父王组、父亲王若纳和吾王某,如今就少个第一,吾儿此次赶考不知如何?王桂祥虽是国子助教,为儿之事费尽心思。这些天他特居家等候音讯。一天,王桂祥于村口田间劳作,一位朝廷钦差模样之人问道:“此地是青口村?”王答:“正是。”“有王龙泽人吗?”王道:“有,即吾儿子。”钦差深感有眼不识尊,即下马深表歉意,尔后宣读皇上圣旨。王即跪地接旨谢恩!青口出状元啰!霎时沉静青口沸腾起来了。从此后,接旨之地立下一块“下马碑”⑧,一直传于至今。

  按南宋习俗,状元及第后要骑马游街,吟诗亮相。礼部为王龙泽选好黄道吉日,新科状元脚跨金鞍红鬃马,身着御赐状元袍,头戴金花乌纱帽,手捧钦点黄圣诏,胸前佩挂大红花,随从们手举状元灯、扛着王龙泽字样的红黄色旗帜与奉牌,旌旗开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从城门出发,一路上见景作诗句,遇人颂升平,满街传皇意,欣欣表我心。“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好不风光!

  游街后,不多日王龙泽取得授官凭信,称为“告身”。之后宋朝廷“授王龙泽承事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⑨

  令人遗憾的是,此年七月度宗病逝,太子赵显继位,年仅四岁,称为恭帝,改国号为德祐。此时,南宋内忧外患,形势日危,“度宗崩,幼君谅阴。其年第一名王龙泽,二名路万里,三名胡幼黄。京师为之语曰:龙在泽,飞不得;路万里,行不得;幼而黄,医不得。”⑩此语表达了国人对时局的切切忧虑。恭帝君臣回天无术。王龙泽一时难以履职,即回乡祭祖,之后又匆匆赶回都城,一来一回时光已至1275年冬,元军大举南下,朝廷军心动摇,皇城内外一片混乱,官员纷纷出逃。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军攻入临安,丞相陈宜中向元军交出传国玉玺与降书,宋朝遂告灭亡。

  南宋之覆灭,人们总有几分惋惜。可慰藉的是科举选拔未因王朝更替而泯灭。到今天,人们还常用状元一词来比喻在本行业本领域中成绩最好的人。为此,我认真研究史上录取状元的几种情况:一、由礼部推荐若干名考绩名列前茅的进士,皇上出题,进士答题,最优者为状元;二、礼部推荐若干份进士答卷,皇上亲批,合皇意为状元;三、若皇上年幼,由宰相或大臣主持定夺。王龙泽及第属第二种也。

  王龙泽是幸运儿,在无任何裙带关系下,凭自身奋斗,脱颖而出,一举夺魁,令人欣慰和骄傲,其精神可歌可敬,尤其是在少数人信仰迷惑、心志浮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时势下,倡导与弘扬此精神,更具有针砭挞伐之功效。

  诚 邀 出 山

  险到绝处为佳景,晦至尽头焯福音;上苍眷恋才英者,暗柳穷山有引人。

  一夜间南宋灭亡,王龙泽从天上坠入地底,堂堂的状元成为逃难之人。临安呆不住,只能避难到乡下,王龙泽忧心如焚。从临安到义乌有两条路,一陆路,二水路,他选了水路,在钱塘江码头急匆匆地踏上回乡之路。

  船只溯江而上,王龙泽怀着沉重心情立于西去之船头,身上的袍衫在二月寒风中微微飘动,国破家亡的思绪乱却了心头。他苦苦地自语道:“吾先祖德升与宋太祖共同开创的大宋江山就如此不堪一击?就如此土崩瓦解?龙泽啊!吾真后悔当初习文不经武,当时要是中得武状元,那该多好啊!真是沧桑似海,残阳如血!”

  不多时辰船儿驶入富春江的七里泷。王龙泽抬头远眺,万山丛中高高的严子陵钓鱼台隐约可见。他本想早早谒拜东汉名臣严光,因奋斗科举,无暇顾及。此时,见到钓台却是另一番心境!想昨日,看眼下,他触景生情流下辛酸之泪。他思忖:命运与吾何其不公!及第头年便厄运沾身,职未就,才未展,功未立,志未酬,民未谋,落悲愁。今朝吾龙泽誉而毁之,成而败之,能无怨乎?他真想效法谢灵运奔钓台痛哭一场。悲愤中,陆游《诉衷情》一词突涌心头:“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他仰天长啸,痛不欲生,他思岳飞,恨秦桧,念宗泽,痛童贯,多么希冀抗金英雄还活着啊!多么想追随将军上沙场,同仇敌忾,决一死战,了此一生。

  船只掠过新安江、飘过兰溪江与婺江,七天后王龙泽回至青口。青口乃生吾养吾之地,此刻回乡格外亲切,龙泽要与你长相厮守啦!

  青口古村山清水秀,坐地横田畈平川,背靠延绵起伏的南山之麓,手扶两廊绿树青山,朱村与其前后呼应,一湾桐水绕村行。

  来村口迎接的是父母俩,见到亲人,王龙泽热泪盈眶。他深知父母为他的前程付出了几多奔波与辛劳,对他寄予了几多期望与梦想,而今这一切皆化为泡影,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去。面对亲人,仰望青山,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苍天啊!难道吾的命运就该如此?吾以何脸见父老乡亲与列祖列宗?”王龙泽处于无奈与绝望之中……

  失去了永远不会再来,得到的又会很快失去。既然如此,那就面对现实,暂且安顿吧!从此,他安心地居于青口,开始长达二十年的隐居生活。

  王龙泽面对灾难开始觉醒,寻找生命中的底蕴。头一两载度日如年,往事常在脑海中升腾,打发光阴靠的是读书、教学、写作、研究朱熹理学,三五年后烦躁之心慢慢静下。几年的风吹雨浸,他渐渐想开了,看淡了,放下了,领悟了,心定了。他像抽丝般地开悟:人生,是一种沧桑饱尝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是历经苦难的修行;他渐渐习惯了淡泊和宁静,心灵徐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他意会了——当年的豪气化成了水,当年的心志换来了梦,当年的苦读变成了云,当年的棱角磨成了平。耳畔经常响起双林禅寺方丈的偈词,一切随缘吧!无怪乎当今史学家龚延明写诗赞曰“宋末状元王龙泽,宋亡隐居好名声。”11

  元代之兴起,南宋之灭亡,有其偶然性,亦有必然性。忽必烈毕竟是个雄才,他生于忧患,胜于进取,早年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率元军东征西战,夺取中原。他豪情万丈,铁骑雄征西伯利亚、澎湖列岛,让中华疆土迅速统一。他礼贤下士,亲于黎民,初得天下尽求宋之遗士而用之。“由前宋朝丞相留梦炎推荐,忽必烈特委之王龙泽以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之职,并差人备马亲去青口村相请,如是近十次。”12

  元朝初年,留梦炎派使者来青口邀王龙泽出山,进门便对龙泽说:“吾皇刚得天下,急需治国人才,今奉命诚邀尔出山,共治天邦,为蒙汉黎民谋福,望尔接旨。”王龙泽听后,愤而答道:“尔等是受何人之派?执何人之意?吾乃大宋王朝开国功臣大将军王彦超之后,祖辈为宋朝建立东征西战,赴汤蹈火,历经艰险,艰难打下江山,今朝只因奸臣当道陷害忠良,江山才落于夷族。当下宋朝虽亡,但抗元大军风起云涌,吾王龙泽未能追随文天祥抗元已是愧对祖宗,今日尔等又强求吾做元朝之官,此事万万难从也。”王浩气凛然地拒绝了使者邀请,随之退还礼品。

  从此后,乡间巷里议论开,或说,状元所言极是,宋朝人怎能做元朝官;或说,王龙泽傻也,朝廷重聘,还不一展抱负?而今不去更待何时?对此,王龙泽一听笑之,仍然读他之书,做他之事,走他之路,不为所动。

  人生如幻,转眼百年。王龙泽“旧隐金华,专意书册,地势幽远,人迹鲜至,不出门户,垂二十年。”13时至公元1292年,王龙泽隐居已近二十年。二十年也已够长,人生哪有几个二十年?婴儿长成了青年,幼苗长成了大树,六十年一轮的甲子也过了三分之一。岂能想象,一个满腹经纶的青年才俊,竟在家中闲度了二十年,一个华夏的正宗状元竟在乡间无所事事二十年,这是时代之错,历史之过啊!

  二十年也够长的,他一边隐居,一边思索:孟子有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人在世,不就无忘祖宗,无忘家族,为之争荣光吗?人履政,不就为家国展抱负,为社稷肯担当,为百姓谋福祉吗?人,应为无私之吾而活着;人,应为拯救世人而竭力;人,应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岂能为一皇一族而为之,应摒弃一私之见,一族之争,天下为民。此乃至善之理也。

  二十年之隐居,二十年之苦思,二十年之纠结,他列数史上择国选主而建伟业之良臣:商鞅委魏,成业在秦;韩信投楚,建功于汉;魏征归秦,助政秦王……他明白:在家终非长久计,总要为民做事情。但他转而又思:吾若出山,定会遭后人毁誉与非议,甚至千年难翻身。然而他坚信,胸中无私江河阔,为民总得公正评,让后世评说吧!

  一个新朝,二十年也已沧桑巨变。此时,留梦炎亦年岁渐老,他差人数次未能邀龙泽出山,心中甚是不安,也无颜面对朝廷,于是决意亲自赴青口一请。

  人们不禁试问?是何因劳心留梦炎如此诚恳相请?王龙泽乃名副其实之状元,才华横溢,贤良方正,又有忧国忧民情怀,亦是相门后裔,而且与留同朝中过状元,同是婺州人氏。如此华夏正宗的血脉与人才弃之不用,又用何人!留梦炎犯难了。

  公元1292年是王龙泽政治生涯中一个转折。这年,留梦炎带着侍从风尘仆仆地乘运河之船从大都燕京来到青口。一进王龙泽家门,两位前朝状元激动而拥,留拍着王的肩膀道:“龙泽贤弟,你满腹经纶,至今学而无用,现已近知天命,人生能有几回搏,再不出山,晚矣!王龙泽想:元人统治是山寨?还是天朝?忽必烈是混世魔王?还是当今英雄?观眼下,天下已定二十年,忽必烈虽是元人,但其治国有方,开拓疆土,创立行省,开通海运,西藏纳版,修正宋史,振兴书艺,可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想必无论元人或汉人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人。于是对曰:“梦炎前辈,你为吾出山操心备至,朝廷数次派人赴青口相请,龙泽实为感动,当年刘备仅三请孔明,吾比之先贤,有何德何能?问心有愧呀!”两人谈论至深,直至黎明。

  山区青口露出一丝光亮,王龙泽被说服,遂曰:“好罢!宋朝元朝都应为民而朝,官事民事,都应为百姓而事,你治吾治,都是为国为民而治。历史即人民,人民即江山,吾要为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苍天鉴吾之心,让大地视吾之行。”他经激烈的思想交锋,决定出山。

  临行前王龙泽一一向亲友作别,特赋《留别亲友》诗一首:姓字何缘彻藻旒,束书去作广陵游;律条惯习三千牍,民瘼徒闻二百州。未有涓埃裨国论,肯将温饱为身谋;梅边一酌轻成别,洛社他年共唱酬。14

  治 绩 斐 然

  历经磨难不死心,人至逝后见真情;出山从政非为己,一曲新歌奏清名。

  年近知天命的王龙泽几经曲折,几经劫难,终于出山。

  这年为元代二十九年,朝廷为控制长江以南行政之权,特设江南行台监察机构,位于江浙行省扬州。王龙泽任此职既有权,亦是苦差事,更是淬火磨炼。圣旨下达,他当即赴扬州上任。

  凡人常疑英雄志,朱门不买苦难单。人们可知晓哦!王龙泽用了两个二十年时间(苦学、隐居各二十年),方苦苦赢得为民做事这一天。一个人何时何地做官无关乎,关乎心中要有民。他十分珍惜人生难得之机遇,力求从政励精图治,事事为民;做事殚精竭虑,件件落实;效法诸葛亮死而后已的为民情怀。

  在收集王龙泽治绩时,我万万未想到他短短二年多履政,竟为百姓做如此多好事,今天终于可将沉寂千年并鲜为人知的事迹公布于世。研析王龙泽之治绩,四件事让我深深地敬佩,也值得后世颂扬。

  “剪除豪蠹”是王龙泽从政后的开局之篇。《义乌市志》卷九·人物篇·王龙泽·文节曰:“元立,荐任南台监察御史,尊贤养老,剪除豪蠹。”15元朝经二十年治理,已呈现欣欣向荣之景象。可乡亭社会秩序仍时好时孬,黑势力时隐时现。王一到职,即召乡贤询问治乡经验,探讨安乡之策,对目无王法、胡作非为或欺男霸女者,强行剪除,民愤特大者,杀无赦。一时让所管辖之地,社会安宁,民众安乐,深得百姓拥戴。

  王龙泽明白,县学教化是社会之根本,民不教无所以成礼,教育为百年大计。他栉风沐雨,访遍各地,亲见庠序荒废,少年失学,心中极为担忧。察视后即向朝廷呈上切中时弊的兴学建言《王御史言六事》六条策论,一曰:定建学之规,以正风俗。即目各道州县,有见设学校去处、或微有隳废,失时修营,或旧曾欹倾遂至覆压,或初制浅陋,或旧无规矩,或为过客之馆舍,或为军伍之聚庐,借为设局,往来游宴……二曰:立养士之法,以育人才……三曰:设课试之程,以考行艺……六曰:严教道之责,以劝小学……16该策论即得到朝廷采纳。诸如武义县学荒废,税务官和铺兵占据校舍等事都得到纠正,奉圣旨将所有税务官、军人移出他处,并重新修葺学校。一时间,婺州之地大兴县学之风,各色书院也相继兴起。王龙泽在元三十一年还为婺州丽泽书院(金华一中)撰写重修记,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县乡教学。

  王龙泽从政的精彩之笔乃身临灾旱,赈恤救民。那些年,江南一带“又逢灾害和蝗灾”。“(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飞蝗所到之地百姓民不聊生。”17为此,他心急如焚。即组织乡民筑巢引鸟,以鸟食蝗,同时禁止民间捉食青蛙。另则“将家中一切所有卖光,连妻所戴之物都卖掉救民”,18当他与父商议卖房时,老父满脸愁容地曰:“吾儿,祖宗遗产怎能变卖!卖之,吾辈宿于何处?”龙泽意决而曰:“留间边屋能栖身即可,救民要紧。”老父含泪应允儿子请求。后又说服内妻变卖首饰,妻子无奈中答应郎君之求。在王龙泽无私慷慨捐助下,深受蝗虫困扰之江南部分百姓在饥饿中得以拯救。

  自减薪俸,余则发给下级。此乃王龙泽从政又一靓点。王龙泽常常思虑:吾任监察御史之职,朝廷供俸月中统钞19五十两(等粮60担),而库子20以下月俸中统钞仅三至五两,相距甚远。而吾仅担出谋划策之责,部属负出力跑腿之务,辛苦为后者,厚禄则为前者,此官场不顺也。王龙泽提倡:“有民才有官,将其部下官员一律分级发放粮饷。官大少发,官小则多发,体贴民情。”21于是将己俸禄割舍大半,逐月发于吏员,一颗为民之心彰明较著。

  我想,当你阅文于此,定会被王龙泽行为所感动,所激奋,所敬佩。一个旧时之官,当百姓遭遇自然灾害,生活陷于饥困之时,毅然变卖家财抚恤百姓;一个旧时之官,自己带头减薪,余则发给小吏,诚心诚意地体恤下级。这是怎样的义举?怎样的爱民风范?王龙泽真正践行了从政之初的誓言。

  赍 志 而 殁

  运命本来多奇谲,前程自古多鬼绝;心有情怀无所惧,一切随缘渡天晢。

  世事反常,波谲云诡,命运多舛。正当王龙泽年岁如日中天,事业如火如荼,名声一波响于一波时,公元1294年九月初九,在临安天目溪(桐江)乐平驿站,王龙泽不幸“被驿使桐江之害22,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遭遇命难。一个好端端之官员怎会遇害?是何因让驿使冒天下之大而不韪加害于堂堂朝廷命官,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查阅“驿使”一词,即“古时传递公文之人”。传递公文之人与王龙泽无冤无仇,何因加害于他?是否谋财害命?是否受人指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王龙泽死有其因,他,苦学励志,为善济人,独占鳌头;他,勤政爱民,治绩明显,名声响亮;他,剪除豪蠹,建学上书,治蝗有功;他,卖房救灾,带头减薪,让俸下级等等,皆让同仁眼红嫉妒。再曰,汉蒙同朝为官,异族相折,同僚相嫉,祸起萧墙。王龙泽死的突兀,死的无辜,死的含冤;他的死重于青山。后世有诗赞云:人人争溯状头名,金殿臚传第一声;自昔南台遗伟绩,於今西墳拥佳城;牛眠得地人原福,鳌背登仙境亦荣;墓志凭谁挥大笔,吟梅词客许铭旌。23

  王龙泽被害,官声却长留人间。一方百姓为失去一位清官好官而心情沉重。做官易,做清官好官难!清官好官自留民间。桐庐百姓为敬仰他、纪念他,“奏为立祠于严滩之东而祀焉!”24青口馆、滩东馆,两馆相距百里,遥相呼应,成为人们思念之寄托。

  丙申年夏,为寻滩东馆,我远程驱车,再拜状元。我站于馆址,吟下《忆故人·思龙泽》一词:刺股偷光十年寒,心志坚,搏状元。琼林殿宴25气浩然,雄心万丈远。恨时运不梦圆。南宋灭,蒙元倏来。南台重振,倾心为民,为时咋晚?

  (感谢青口“两委”、状元纪念馆重修理事会成员和永强、晋祥、金荣、明星、徐朱琴、黄仁柯、李平等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16年10月25日

  注释:

  ①引自龚延明《义乌历代登科录》第84页,明朝郑柏《金华贤达传》,卷五《宋王龙泽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②引自凤林王氏宗谱卷一,第87页:元元太公,王安诗,乾道二年进士,授将士郎。引自凤林王氏宗谱卷二,第17页:太公,王组,举进士,台州司户;祖父,王若纳,登淳祐丁末张渊微榜进士;父:王桂祥,淳祐庚戌方逢辰榜进士;元孙:王龙泽进士第一。

  ③引《义乌市志》卷九、人物篇,第2433页。

  ④南宋时,在书院流行的学术交流和论辩的一种制度。

  ⑤参考蒋英富著《十八进士的传说》第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⑥南宋诗人林升诗。

  ⑦引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22册第398页。

  ⑧引自《义乌凤林王氏散文》·(义乌凤林王民族文化研讨)第68页,王益均文。

  ⑨引自龚延明《义乌历代登科录》第82页,2014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⑩引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出自《古杭杂记诗集》,作者:[元]佚名撰,版本:清光绪钱塘丁氏嘉惠堂刊武林掌故丛编本,第20页。

  11引自龚延明《义乌历代登科录》第1页《序诗》,2014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12引自付健《乌伤人物》第2页《宋·状元王龙泽》。

  13引自龚延明著《义乌历代登科录》,第83页,元不著撰人《庙学典礼》卷四《王御史言六事》,2014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14引自凤林青口王氏宗谱卷之二,第52页。

  15引自《义乌市志》卷九·人物篇第2433页。

  16引自龚延明著《义乌历代登科录》第83页,2014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17引自徐光启《除蝗疏》。

  18引自《义乌凤林王氏散文》·(义乌凤林王民族文化研讨)第69页,王益均文。

  19元代货币。引自《元代官制——俸禄》(1)。

  20元代基层小官。引自《元代官制——俸禄》(1)。

  21引自《义乌凤林王氏散文》·(义乌凤林王民族文化研讨)第69页,王益均文。

  22引自《凤林青口王氏宗谱》卷二,第52页。

  23引自《凤林青口王氏宗谱》卷二,第20页。

  24引自《凤林青口王氏宗谱》卷三十。

  25宋代中进士后在琼林殿上皇帝举行的宴会。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0 跌宕人生两度春 2016-11-25 浙江日报2016-11-2500004;浙江日报2016-11-2500005 2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