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富阳渔山乡筑造都市圈里的生态田园——

富春江畔,又闻稻花香

  核心提示:从2012年秋天至今,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连续举办了5届稻香节。

  放眼全省,以某种农产品命名的节庆活动并不稀奇,但稻香节的出现,对于这片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仍然独具意义:那是江南人对于稻米的特别迷恋,更是老农民对于稻田的执着捍卫。在5年的时间跨度中,整个渔山乡通过渐渐积聚起来的人气、品牌与口碑,终于找准方向,更加坚定地朝着绿色生态的休闲农业之乡转型。

  稻田还是那1700多亩水稻田,但渔山乡与5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长久以来,这个坐落于富春江畔、富阳东北部的小乡镇名不见经传。尽管全境风光秀美,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卷首高度重合,但祖祖辈辈的渔山乡人仿佛浑然不觉,安守着这一方水土,或躬耕荷锄,或捕鱼采砂,生活简单而安稳。

  直到2012年前后,一场水稻与花木的争夺,拉开了渔山乡嬗变的序幕。

  当花木产业的壮大开始侵蚀原本属于水稻的生存空间,当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土地租金拨弄着一部分乡民的心弦,以渔山村村民周午福为代表的一批种粮人挺身而出,誓要捍卫村里的千余亩水稻田。从那时起,每年秋天如期而至的稻香节,则如同一场庄严而盛大的仪式,宣告着渔山乡对于粮食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坚守。

  近年来,渔山乡的稻田亩产平均高达700余公斤,最高可达900余公斤,渔穗牌稻米、安顶云雾茶等特色农业品牌随之打响,一条百里生态休闲文化长廊更是将渔山、墅溪、大葛和五岭4个行政村连成一片,带动着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2015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近2.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2.27亿元,增幅达982%;农民人均年收入25597元,比2010年增长81.2%。

  飘荡于乡间的阵阵稻香,正连同这份格外亮眼的发展“成绩单”,共同见证这片山乡的改变。

  袁隆平的贺词

  丰收稻田,见证粮食增产奇迹

  11月12日,雨后初晴,天空湛蓝。

  一边是第五届渔山稻乡节开幕式上的喜庆歌舞与喧嚣人声,一边是来自于省市两级种子站专家的科学评估与监督鉴证,55岁的富阳区互利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渔山乡渔山村村民周午福,站在自己的一块水稻攻关田边,焦急等待着最后的测量数据。

  “我宣布,今年的亩产量为982.6公斤!”当测评专家的话音落下,现场欢呼声骤起,笑意也随之浮现于周午福黑红的脸庞上。这个成绩,比起去年的871.7公斤又多出了100余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科院院士朱玉贤相继发来祝贺视频。袁隆平在视频中表示,民以食为天,渔山乡连年获得大丰收是很了不起的,希望他们可以再接再厉,再创新高产。

  从一位拿着批灰刀、在乡间四处奔走的泥瓦匠,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种粮大户、杭州市劳模,在许多人看来,周午福50岁以后的人生是因为重返稻田而被彻底改变。

  但按照午福自己的话说,他从来就不曾离开过土地,家里的田地一直种着稻谷。只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种稻成了他在做泥瓦工以外的一份“兼职”,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更是干脆到城里打工,再也不愿去从事那些繁重而琐碎的田间劳作。

  “农民的主业不能丢。”周午福说,2006年,听说袁隆平的杂交晚稻产量很高,他和几个同村伙伴一合计,便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2007年又在富阳市农业局和渔山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牵头成立了合作社。

  截至目前,合作社一共流转了480亩土地,并为全村的1700亩水稻田提供技术支持,推广无公害大米种植。2008年,渔乡山被列为杭州市粮食生产功能区,2010年又升级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近年来,水稻的最高亩产量节节攀升,那一片片在田野中饱满绽放的水稻田,不仅早已在与花木的“耕地争夺战”中稳操胜券,并且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领地”。

  今年,邻近的墅溪村主动把富春江边的两块共110亩闲置土地改造成水田,并于上月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过几天,等天气晴好,这片地就能播种油菜了,油菜结束后再种上水稻,这片地也就真的活过来了。”墅溪村党委书记许文华说,经过他们的这次努力,这片水田必将成为富春江边又一道独特风景。

  渔山人的觉醒

  主动求变,合力打造洁美村庄

  从去年开始,70来岁的渔山村大庙根自然村村民陈来兴,决定不再把自家的房子对外出租。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一下子减少了四五千元,但陈来兴并不懊恼,反而逢人便说“心里更舒坦”了。

  这样的“稀罕事”因何而来?在村里走上一遭,答案才渐渐揭晓。

  仅数十户人家的大庙根村,坐落在渔山乡省级粮食功能区东面,与稻田仅隔着一条2米多宽的沟渠。陈来兴夫妇俩的房子建在渠边,楼高两层,共3间卧房。站在二楼窗口向外眺望,只见一片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与连绵的青山相互依偎,风吹过时稻浪翻滚,水流叮咚,美不胜收。

  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两口曾长期住在隔壁的哥哥家,再把自家的空房间出租给外来打工者,一间房一年能有上千元租金收入。在渔山村,这样的出租房不在少数。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给村庄管理带来了不少难题,卫生环境也不断恶化。

  “垃圾顺手就往渠里扔,脏水也直接往外泼,”陈来兴说,起初,他们也曾试着劝阻,但是收效甚微,渐渐地也就不闻不问起来。随着历届稻香节的举办,眼看着村庄面貌及其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循路而来,家门口这条垃圾遍布的小沟渠变成了全村最煞风景的地方。

  “开门迎客,哪有不把面子整理干净的道理?”陈来兴说,有一次,他看见有游客走到村里,还没走上几步就摇头而去,心中五味杂陈。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等到房子的租期一到,他便不再续租,首先从自身做起,把房子及其周边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一些有着同样困惑的村民也表示,要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并与租客约法三章,把维护村庄环境放到重要的位置。

  同样是在去年,57岁的渔山乡墅溪村村民许国庆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掉经营了十多年的养猪场,转而发展农家乐。

  在村里,许国庆一家的遭遇格外令人唏嘘。35岁时,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现在仍需注射胰岛素,每月花费600元;儿子许楼江于2010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后来做了换肾手术;妻子因子宫肌瘤动手术,不幸发生医疗事故,一年多来无法下地劳作……即便如此,当一家人得知乡里开始进行环境整治时,却主动表示配合,作出了新的选择。

  “那时候,家里的养猪场紧挨着鱼塘,猪粪、脏水等都直排,附近的农田也受影响。”许楼江说,这两年,渔山乡的人气越来越高,而养猪场的旧址就在春永线边上,离水稻田仅一两公里路程,与其污染环境,不如主动转型。

  在村两委和家中亲戚的帮助下,今年年初,许国庆投资100多万元,在原先建猪棚的地方建起了12间小木屋和一条长廊,又在闲散土地上种上了各种蔬菜和向日葵等。人们既可以来此吃农家菜,又可以垂钓或采摘。这次稻香节期间,一批又一批的来客让他确信,一家人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山岙里的风景

  一条长廊,拉动生态经济起步

  为期一周的稻香节结束后,一年中余下的358天,渔山乡还能做些什么?

  “除了继续推广粮食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外,我们将依托一条环渔山的百里生态休闲长廊,充分整合自然、生态、文化、历史资源,拉动山地休闲、观光农业等生态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风景优美、内涵丰富的生态休闲之乡。”渔山乡党委书记陆建荣这样回答。

  所谓长廊,其实是指一条条修建于群山之间的盘山路。它西接富阳里山镇,东临杭州萧山,将刘氏家庙、清凉寺、三宝殿、女娲殿、大西庵等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墅溪古道、五岭古道、大西庵古道、富萧古道、大葛村林道等自然生态资源予以巧妙串联。沿途间或分布有几家民宿及农家乐,可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菜肴和简单住宿。

  今年42岁的墅溪村村民傅国年闻风而动,他早在3年前就看中了这片资源,成了林峰山上最早一批开农家乐的村民。

  他的老家,原本就在这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物资贫乏,乡政府为了改善山民的生活条件,特地在山下修建了林峰新村,对数十户居民实施下山移民,除了一部分不愿搬离的老年人外,其他人于2006年搬到了距离春永线不远的墅溪村。

  然而近年来,随着山间交通状况的改善和稻香节带给渔山的人气效应,驱车上山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想找个吃饭、歇脚的地方却并不容易。这样的抱怨声,传到傅国年的耳朵里后,让他看到了上山创业的机会。2013年,他和妻子筹集到20多万元资金,将山间的老房子重新装修后开出了一间名为“醉意林峰”的农家乐,一下子便闯出了名堂。

  这两年,“醉意林峰”的营业额每年都有20多万元,纯利润也远高于夫妻二人过去在工厂打工一年的收入。傅国年自豪地说:“这里夏天可来避暑,冬天适宜赏雪,林峰山,一年四季都不愁没人来玩!”

  而在更南面的石牛山上,一间集精品民宿、休闲餐饮和生态种养于一体的雅菲农庄,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之中,预计明年正式对外营业。57岁的农庄主人王焕章,也曾是林峰人,后来定居杭州,直到两年前才决定回到山间。在这片流转过来的110多亩山地上,王焕章与弟弟王焕东一起种下了芍药、红豆杉等中草药植物,占地约8亩的野生石蛙养殖基地也已投入运营。

  “石蛙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这种独特的生态资源,正是我们不惧山高路远,选择把农庄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说这话时,一群由农庄放养的山羊正咩咩叫着走来。它们与这皮肤黝黑的农人,与远方薄雾笼罩的群山、密密分布的红豆杉树以及近前奔跑的一只小黄狗,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幅无需刻意描画的山居图。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富春江畔,又闻稻花香 2016-11-22 浙江日报2016-11-2200010;2084203 2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