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今日温州

粉骨碎身向光明

郑夏忆

  不久前在央视播出并上网的电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在温州引发人们关注。因为第一集《无悔选择》有5分多钟专门介绍了李得钊烈士,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至此才为家乡人所熟知。

  “粉骨碎身向光明。”温州永嘉偏僻山区走出的李得钊,1905年出生,于1930年任中央军委秘书,并在时任军委书记周恩来的领导下处理中央三军工作。他曾是浙南红十三军重要促成人,面对敌人严刑折磨宁死不屈,于长征即将胜利的1936年9月倒在敌人监狱中。他的无畏精神一直在雨花台闪耀光芒。

  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先烈诸多细节让人感动、感慨。牺牲时年仅31岁的李得钊,怀着那一代革命先驱的共同愿景,始终坚定地追求光明。

  革命者的进步之路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和江苏省委联合制作了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52名雨花台革命英烈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汇集成轰轰烈烈的革命长卷。其中在7月3日央视10套播出的第一集《无悔选择》,有5分多钟专门介绍了李得钊。

  出生于温州永嘉港头李宅村的李得钊,很小就有着顽强坚定的革命精神。他在当时的永嘉岩头高小求学期间,受到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老师,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知名的革命活动家谢文锦的熏陶,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1920年春,李得钊因学习成绩优异,受推荐免费进入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温州艺文中学学习。在教会学校的三年,他与谢文锦频繁书信往来,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1924年,受革命召唤,李得钊被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秋,在谢文锦的资助和金贯真的支持下,李得钊进入上海大学,当年冬又被党中央选派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两年后,语言天赋非凡的他离苏回国,担任第三国际代表翻译。1930年进入中央军委,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促成了红十三军建立

  在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李得钊与在浙南开展武装斗争的胡公冕、林平海、王屏周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30年3月,金贯真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浙南地区工作情况,李得钊进行联络安排,并参与一起听取汇报。金贯真返温前,二人数次深谈分析浙南情况,并探讨金到浙南如何开展工作。

  5月,红十三军在永嘉正式宣告成立,金贯真任政委,胡公冕任军长。从筹备到正式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李得钊时刻关注进展,在输送军政干部上提供了莫大帮助,并在政治、军事战略上提供及时指导。

  据红军老干部李立敬回忆,1930年6月得知红十三军占领平阳县城,他兴奋万分,和一批留苏同学回到上海,李得钊热情接待。根据李得钊的建议,李立敬、杨波等5位军事干部受派到浙南参与红十三军工作。“李得钊对我说,对红十三军一定要加强政治工作,加强军事训练,并且要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

  视死如归铸丰碑

  1934年6月26日傍晚,中共中央局机关被国民党特务包围,从事地下工作的李得钊夫妇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作为中共中央局秘书长的李得钊铁骨铮铮,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转入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后,敌人软硬兼施,李得钊毫不屈服。由于没有确实证据和口供,1935年8月他被判15年徒刑,并移送到南京中央军人监狱。1936年,他受尽酷刑折磨病逝。

  李得钊第一任妻子潘承芳早逝,在老家育有一子一女。解放后,李得钊长子李海燕上书政务院,请求颁发烈属证书。不久后,周恩来总理亲笔复信:“李得钊同志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周恩来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追认其为革命烈士,革命史料陈列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1991年,李得钊烈士纪念碑在永嘉港头落成,碑体上镂刻着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词——“李得钊烈士永垂不朽”。

  与儿子李钊襁褓中的相见

  李得钊和第二任妻子周惠年所生的儿子——曾任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李钊,曾于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应邀回温参加活动。谈起父亲李得钊,他眼神中满是敬佩。“事实上,我是1946年到了延安后,才从母亲讲述中知道,父亲是烈士。”

  现年82岁的李钊很是健谈,思维活跃,中气十足。他说,父亲被捕时,自己才出生20多天,对父亲的印象多是后来从母亲的口述中得知。“父亲和母亲虽为夫妻,但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在工作方面互相多有保密。”

  “听母亲说,当时男监在女监的对面。一次放风时,狱友提醒母亲:快看,你丈夫就在对面,赶紧把儿子抱着让他看一眼。母亲赶忙抱着我走到窗口,打着手势比划,指指襁褓中的我。那是我与父亲唯一一次相见。”

  李钊说,同为共产主义战士,母亲的悲伤是悄无声息的。“当管监狱的人冷漠地告知母亲,你老公已经死了,被拖出去埋了。母亲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暗流汹涌。虽然从被捕当天起就有牺牲准备,但她心里的难过是巨大的。”

  “在我党最困难的时候,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打击,正因为有父亲这样有革命信仰的战士不屈服,不畏牺牲,才将部分革命力量保留了下来。”李钊说。

  烈士精神是家族的纪念塔

  李得钊的革命精神默默地影响着所有后人,让他们在新时代下做有信仰的人。“革命精神是一股坚定信仰、向着光明、不怕万难、迎头而上的精神,这也是红军的精神。父亲他短暂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精神内涵。”李钊说。

  1961年,李钊第一次回到温州,见到了爷爷李立勋。“爷爷说,父亲从小就有坚定的革命思想,想要翻身,想要进步,追求光明。” 在中国民航总局任职期间,李钊牢记使命,决不给父亲抹黑。

  李得钊长子李海燕已经去世,3个孙子目前生活在温州。李海燕三子李麟说,他曾经从父亲口中听到诸多有关爷爷李得钊的事迹,因此正直做人、坚定信仰、懂得感恩,成为自己严以律己的座右铭。

  正如李得钊生命最后时刻在囚室中写的诗:“利刃哟,铁索呀,几时我有了能力,定要把你们捉住,然后一起投在洪炉里,铸成座小小的生命胜利的纪念塔。”他的精神已铸成纪念塔,影响了几辈人。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24 粉骨碎身向光明 2016-11-21 浙江日报2016-11-2100004 2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