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青岩刘村成为电商创业天堂
触网十年,淘宝村迎巨变
记者 黄珍珍 龚望平 市委报道组 陈锦青
11月15日,记者走进全国首批淘宝村义乌青岩刘村。
在义乌,这座不大的村庄,聚集了全国各地创业者开出的3200多家网店,是不少网络热销物品的始发站,也是浙江乃至中国首个自然生长出来的“淘宝村”。
“双十一”电商狂欢节之后,青岩刘村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近10年来,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这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村庄变身电商社区
每天清晨,装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鱼贯而入,青岩刘村的电商们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直到凌晨,村庄依旧灯火辉煌。
就在9年前,电子商务还未进入青岩刘时,村庄还没有今日的活力。那时,青岩刘村刚旧村改造不久,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民房。村民住房面积大幅增加,空置的房间都租给了附近篁园市场的经商人员。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篁园市场搬迁改造,大量租户搬离,民房闲置。
如何将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成了村民的头等大事。当时,电商还是新兴事物,与村庄仅隔一条街的义乌工商学院,不少学生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区域优势,开始淘宝创业。村里与义乌工商学院合作,引入淘宝创业大学生,成立全国首个村级网商服务组织。2009年,义乌工商学院开设淘宝创业班,学生们成为青岩刘第一批电商创业群体。
今年33岁的童志达,是第一批入驻青岩刘的义乌工商学院毕业生。2009年,为了节约成本,童志达租了价格相对便宜的3楼民房,开了一家网店。搬货运货,都靠自己手提肩扛。发货时,自己蹬个小三轮,运到对面江东货运站。
2015年,为了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童志达开始以入股的方式投资工厂,参与生产的管理,实现了从线上贸易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工贸型转型。如今,童志达的产品除供应国内零售卖家外,还在东盟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除了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青岩刘以低廉的房租及日渐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各地的电商创业者。“村民们将闲置的房屋租给电商当店面或者仓储,每年人均租房收入6万元左右。”青岩刘村党支部书记毛胜平说,电商创业者的到来,不仅让村里闲置的房子有了用处,还将这股电商创业风刮了过来。
互联网引发“蝴蝶效应”
起初,村民们仅满足于收租度日。但不久后,亲眼见证互联网为电商群体带来的效益后,不少人开始跃跃欲试。
2009年,43岁的农民刘荣潭,将家中民房的4楼租给了义乌工商学院的三名大学生。“学生也没什么本钱,光卖包一个月就能挣不少,为什么我自己不去试试?”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刘荣潭买了第一台电脑,批发了一些生活日用品。
“我才初中毕业没什么文化,年纪大了,拼音都忘了,也不会打字。”刘荣潭笑着说,刚开始做淘宝没什么顾客,自己打字又慢,心里很着急。如今,开电脑等着买家发来消息的“叮咚声”,已经成为刘荣潭每天的习惯,“最忙的时候,一整天要接上百个订单,从早到晚都在打包包裹。”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观念的冲击。不少村民开始认可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通过自学、参加村里的电商培训班,投身电商大潮。
与刘荣潭相同,受家中年轻电商租客影响,经营陶瓷、玻璃餐具实体店的马樟良也开始“触网”。2011年,42岁的马樟良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注册了自主品牌。现在,公司团队已有30多人,在国内多个电商平台上开出了旗舰店。
在青岩刘村,人们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互联网”。走在创业大街上,线下体验店各类商品整齐陈列。快递员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不远处的居民楼里,几乎每一幢都藏着淘宝网店。
逐梦创业天堂
当不少村庄困惑于如何解决“空心村”难题时,青岩刘村却成为全国各地年轻电商趋之若鹜的创业天堂。据统计,目前青岩刘村在册人口1723人,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却达2.5万人。
青岩刘培育了一批批青年创客。90后胡信海,是江西上饶人,大学毕业后从事销售工作。2015年8月,胡信海不顾家人反对,辞职来到青岩刘创业。
吸引胡信海的,除了浓厚的电商创业氛围,还有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2008年,村里出资50万元引入义乌农村首条光纤。2012年,村里建设双线路、双接头电网,青岩刘成为永不断电的“不夜城”。2014年,村内公共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2015年,青岩刘成立全新的网商服务中心,每周请来专业人士免费授课培训,现在已有50多名创业导师。同时,创办电商创业孵化中心,为全国各地青年创业人员提供为期6个月免费的创业场地和电商培训。
目前,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已经开展到第4期,全国各地共144名创客来到这里,其中80%的创客成功毕业,走进新的创业天地。一波又一波的青年创客们,不约而同地被这个小小的村庄吸引。于他们而言,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