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政治

借河出海,助力嘉兴迈向海洋时代

  借河出海,助力嘉兴迈向海洋时代

  陈 爽 吴婷竹

  作为杭嘉湖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嘉兴水运网络发达,与京杭大运河及太湖、长江水系融汇贯通,有“前海后河”的天然优势,是全国少有的最具发展海河联运潜力的地区之一。

  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利好青睐这片土地,当“内河复兴计划”的号角在之江大地吹响,嘉兴通过高水平打造海河联运网络,全面打响内河转型升级战役,成为服务“两美”浙江、推动嘉兴迈向海洋时代的关键力量。

补齐发展短板,海河联运畅通成网

  近年来,随着海河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大型船舶通航过程存在通而不畅、畅而不联的问题。如何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内河+”其他运输方式的潜力,彰显海洋经济时代城市水运新的历史担当,成为嘉兴港航面临的重要发展命题。

  “嘉兴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杭州、嘉兴、湖州,随着湖嘉申线、杭平申线等一批骨干航道建设的推进,嘉兴内河航道布局和网络逐步健全,内河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将愈发明显,海河联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将带动杭嘉湖腹地,直至长三角地区,对浙北、浙西经济发展的辐射潜力巨大。”嘉兴港航管理局局长步海宾说,海河联运将使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海各港口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航道畅通、联通是推进海河联运的最大保障。为改善航道基础设施,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嘉兴先后完成湖嘉申线嘉兴段一期和何家桥线工程,如今,海河联运的主动脉——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工程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项投资60多亿元、历时4年多的省级重点工程,将于明年全线贯通。

  “杭平申线建成后,1000吨级的船舶能顺利通航,与京杭大运河、杭申线、湖嘉申线、乍嘉苏线等构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同时还直接连接海盐、乍浦、独山三大港区,彻底打破浙北内河航道网与外海的天然阻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河直达’。”步海宾说。

  “十三五”期间,嘉兴将重点加快“三横三纵一通道”内河骨干航道及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打造海河联运网建设,预计到2020年,嘉兴内河航道总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三级(千吨级)航道基本成网,高等级航道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嘉兴航道接轨大上海、辐射浙南苏南的黄金航道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针对40多座净高不足7米的跨航桥梁对通航能力的限制,嘉兴通过桥梁改造为内河航道运输扫清“节点”障碍,也为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创造了更多便利。

  “运输集箱化、标准化是现代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嘉兴实现高水平海河联运的关键。”步海宾说。近年来,嘉兴内河集装箱运输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市共有7家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拥有集装箱船27艘、1203标箱、29250载重吨。2015年,嘉兴内河集装箱中转量达18.45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5.09%。到“十三五”末,嘉兴内河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到50万标准箱,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桥梁改造的扎实推进,嘉兴集装箱运输将迎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彰显富民魅力,

提升现代水运价值

  内河航运是联接港口枢纽与腹地经济的重要“毛细血管”。近年来,嘉兴将航道建设与水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地方产业带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四通八达的内河运输网,成为串起嘉兴经济发展的“金腰带”和富民经济线。

  “沿杭平申线航道,海盐、平湖、海宁、桐乡等已规划8个大型港口物流基地,直接间接的营销网点和海港服务区近50个。”嘉兴市港航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杭平申线海宁段,沿线的海昌作业区、星光作业区等专业大型的物流园区已经落户,目前正在兴建;整个海宁港区全部建成并投产后,年吞吐能力将达1105万吨、集装箱21万标箱,较现在的港口吞吐量增长近2倍。与此同时,杭平申线沿岸的制造业也借力航道建设乘风出海、走向世界。

  过去,嘉兴地区的煤炭接卸作业主要集中在乍浦港区,码头功能均为通用件杂货泊位,接卸和中转主要靠汽车短驳来完成,损耗较大,而汽车运输、装卸散落的煤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建成后,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每天,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显得格外忙碌。煤炭通过外海码头卸船机接卸后,通过大型传送带输送到内河码头,直接装上内河船舶,送往各大发电厂。这个拥有3个3.5万吨级(兼顾5万吨级)外海卸船泊位和18个500吨级内河装船泊位的码头,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海河联运工程。

  “以前主要靠铁路、公路来转运,装卸环节复杂、费时费力,运输成本也高,现在方便多了。”码头一位工作人员说。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的投入使用,实现了煤炭运输的海河无缝对接,港口对煤炭类散货运输的“大进大出”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十三五”期间,嘉兴将继续优化调整港口功能布局,强化外海内河、海域陆地、港口及后方配套用地统筹,推进嘉兴内河港“一港六区九个作业区”建设,实现内河港口吞吐能力1.55亿吨,500吨级以上泊位400个,吞吐量达到1.3亿吨,形成“航道网络化、港口专业化、船舶标准化、信息一体化”的港航四化格局。

  航道、港口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为前提。近年来,嘉兴港航在提升经济辐射能力的同时,从服务“五水共治”大局出发,推行节能减排、建设绿色港航。积极发展LNG新能源、高能效示范船,先后拆解改造船舶445艘;推进水运节能减排,鼓励水运从业者开展船舶节能技术改造,2015年营运船舶千吨公里油耗5.96千克,比2014年下降5.99%。

  绿色航道建设带来的生态成果逐步惠及两岸百姓,畅达、美丽的航道成为嘉兴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重要参与者。

  勇立转型升级潮头的嘉兴水运,正以不断完善自我的激情,拥抱一个全新的复兴时代。


浙江日报 政治 00010 借河出海,助力嘉兴迈向海洋时代 2016-11-15 浙江日报2016-11-1500008;浙江日报2016-11-1500011;浙江日报2016-11-1500015;浙江日报2016-11-1500014 2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