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崀山“旅游+”
扶贫启示多

  立冬这一天,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国家级5A景区崀山景区再次吹响旅游“集结号”——本月下旬当地将再次举办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民俗文化节目展演等推介活动。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当地发展“旅游+”扶贫的不懈努力。

  前阵子,笔者也曾到过这个中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对当地发展“旅游+”扶贫的经验记忆犹新。这几年,崀山景区所在的新宁县立足自身自然资源,深挖少数民族文化、避免了旅游资源同质化。在笔者看来,即便对浙江这样的全国扶贫工作“模范生”来说,崀山的“旅游+”扶贫经验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说到扶贫,浙江有不少经验做法。去年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旅游+”扶贫模式,浙江不少地方也有一些探索。但不得不说,浙江在“旅游+”扶贫方面仍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挖掘还不够。

  在崀山,笔者看到,当地人围绕瑶族文化下足了功夫,将原本瑶族一年一度的“瑶王宴”开发成民俗活动,定期为游客举办。同时,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民族特色歌舞,如《崀山峒歌》、《花瑶》等节目,在“瑶王宴”和其他节庆活动中为游客呈现。

  笔者曾有幸赶上一场具有充满瑶族风情的“瑶王宴”和篝火晚会。活动现场,各种少数民族的菜肴令人味蕾大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围着篝火随着瑶家姑娘载歌载舞。当地人告诉笔者,由于类似的活动都是定期举行,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可不小。得益于这些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外游客愿意在崀山景区过夜,当地的旅游收入也因此增长明显。在崀山,如果说是秀丽的景区吸引来了游客,那么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是留住游客的利器。

  其实,在丽水、温州等浙南山区,也有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畲族文化,只是目前大多还有待深度开发。笔者曾在浙南某地看到过当地政府希望借助畲乡文化发展“旅游+”扶贫模式,但游客体验后反映这样的开发仍停留在发展农家乐等初级阶段,文化挖掘仍不够充分。

  “十三五”时期,浙江将在确保贫困现象不反复的同时,把重心转到帮扶低收入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笔者认为,“旅游+”扶贫不失为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自我造血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较于来料加工等传统的产业扶贫模式,“旅游+”扶贫的要求其实更高。首先就要迈过旅游资源同质化这个“坑”。在这方面,崀山,这个中部省份欠发达地区的做法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崀山“旅游+”
扶贫启示多
2016-11-14 2061622 2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