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美 江蟹丰收
兰溪渔民人均增收上万元
记者 陆遥 市委报道组 王寅锋
本报讯 (记者 陆遥 市委报道组 王寅锋) 秋风响,蟹脚痒。今年这个吃蟹季节,兰溪渔民收获颇丰。凭借连年来“五水共治”的持续发力,绝迹了一段时间的兰江蟹,不仅重现兰江,而且数量激增,可帮本地渔民人均增收上万元。
清晨2时许,兰溪市云山街道渔业大队的渔民陈福星,就划着小船出发了。前一天,他在兰江里投放了40只蟹笼,一早捞起来,发现已捕到近30只蟹,每只重3两至5两,最大的一只公蟹超过6两,捏在手里活蹦乱跳。上岸后,陈福星直接将螃蟹卖给收购商,这一趟就净赚600多元。
“几年前,一天能捕到两只蟹就已经很不错了。”陈福星说,自己在兰江上当了30多年渔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兰江上,靠捕鱼为生,从他记事起,就跟着大人在兰江上捕蟹了。陈福星说,捕捉兰江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爷爷的爷爷那一辈。“那时候技术很落后,网也不结实,很少有人会专门去捕捞螃蟹。一张网没捕几次就被螃蟹弄破掉,很不划算。”他说,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捕捞工具的改进,产量大增,是兰江蟹名气最鼎盛的时候。
“那个时候,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方的人,都会专门过来买,生意好得不得了。”当时有句俗语,“一斤螃蟹一担谷”,可见兰江蟹之精贵。后来,因为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等原因,兰江蟹渐渐难觅踪迹。当地治水办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治水前,兰江水质最差时徘徊在Ⅴ类左右。
作为杂食性水生生物,蟹类既对水质有较高要求,又是水环境的“净化师”。2006年,兰溪市渔政站将中华绒螯蟹列为增殖放流品种,经过长达10年的放流和保护,累计投放蟹苗6600万只,同时不断提升水质,强化渔政管理,才让兰江蟹从基本绝迹到重现“江湖”,有了今天的喜获丰收。
兰溪地处婺江、衢江和兰江三江交汇之处,拥有发达的水系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兰江的河床有砂砾、泥土、苦草等,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野生河蟹栖息觅食,也造就了兰江蟹的优良品质。因为水流较急,螃蟹活动量大,兰江蟹的肉质细腻有弹性,并带有甜味,口感也比一般养殖的大闸蟹要好得多,所以市场售价很高。从渔民捕捞情况来看,3两到5两之间的兰江蟹,一般市场价每公斤在400元左右,品质最好的能长到七八两,每公斤可以卖到600元以上。
“仅捕捞兰江蟹,大部分渔民每年人均增收可以超过一万元。”兰溪市渔政站站长梅新贵报出了一组数据。他说,目前,兰溪共有200多艘在册管理渔船,在10月、11月的螃蟹上市期,人均捕获四五十公斤,多时赚两三万元也很正常,“兰江蟹能有这样的丰收和口感,‘五水共治’功不可没,说明兰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梅新贵说。
今年以来,兰溪市“五水共治”工作持续强势推进。“以从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强化督查问责体系建设,健全各项长效工作机制,借势发力、顺势而为,趁势而上,率先启动‘千河万塘’大清淤工作,全域推进治‘六乱’美‘三化’及‘禁磷’行动,建立健全跨区域联合治水机制,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提升整治,积极争创‘清三河’达标县……”兰溪市治水办主任范冬岩说,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77个小支流考核断面中,98.7%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兰江将军岩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省跨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秀。
如今,兰江蟹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助推渔民增收的重要资源。对于渔民来说,护水护鱼、保江保蟹也成了职责所在。“捕到小于3两的,我们都直接放回江里,这样明年才有大螃蟹。”陈福星说,本地渔民已签下行业承诺,约定合法捕捞,不仅要捕大留小,还要相互监督,共同保护好“母亲河”的这一珍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