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湫山吹响绿色化建设新号角
共创绿色新生活
罗亚妮
仙居湫山吹响绿色化建设新号角
共创绿色新生活
罗亚妮
秋末冬初,寒意渐起,绿色开始慢慢褪去,黄褐色成为了入目的主角。而在仙居县城以西40公里外的湫山乡,还处处透着“绿意”。
近年来,湫山乡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水墨乡居·亲水湫山”的战略目标,吹响了“绿色化发展”的号角,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体育强乡、台州市文明乡镇数张“绿”名片。
绿在生活:实干环境靓
清晨6时许,当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之时,湫山乡溪东村的保洁员杨爱弟已经在村里“转悠”了一圈,而他的垃圾车上,只有寥寥几片树叶,老杨已经很久没有“捡”到垃圾了。这一现象,正是湫山乡推行垃圾分类、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的成果之一。
湫山乡位于永安溪上游,原先乡里的生活垃圾大多通过焚烧处理,少数村民甚至将垃圾随意倾倒在河边,不但影响村容村貌,还造成环境污染。
为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湫山乡党委政府开展了以垃圾减量化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拆除全乡36处焚烧炉,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环境的垃圾。
而溪东村正是这场“绿色革命”的先锋队。2015年10月,溪东村成为生活垃圾减量资源无害化处理试点。到今年7月,生活垃圾减量资源无害化处理在湫山实现全覆盖。
溪东村办公楼旁,只见蓝、绿、红、黑四种不同的垃圾桶一字排开,桶上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字样。这里是溪东村的“特色景点”。
“我们以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为标准,将垃圾分为两类,保洁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湫山乡常务副乡长王美珍说,这一措施让湫山乡的垃圾分类处理率高达90%。
垃圾分类后,根据垃圾种类再进行处理。据了解,湫山乡已投资280万元建设垃圾资源处理站和太阳能垃圾堆肥池,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2吨以上。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已初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今年以来,湫山乡已减量垃圾100多吨,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近10万元。
绿色生活的改变还得益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行动。在“五水共治”工作中,湫山已完成清淤2万多立方米、5个养殖小区提升新建工作、18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三改一拆”工作,已完成黄皮屋整治53300平方米、立面提升53900平方米,拆除违建11万多平方米。
绿在经济:经济增长快
方宅的油茶,是湫山的重要绿色农产品,甚至在整个浙江,它都小有名气。
在方宅村党支部书记方建平的办公室,有一张被细心保管50多年的奖状。“1958年,方宅村因油茶种植面积大、收益好,受到国务院表彰,奖状上面还有当时国家领导人的签名。”方建平说,到了1960年,由于方宅村经营油茶林成绩显著,国家林业部又专门颁发奖状给予奖励。这两次高规格的奖励,是对方宅油茶最大的肯定。
现在正是油茶成熟的时节,2642亩油茶林上挂满了果实,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地结伴上山采摘油籽。“油茶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方建平说,“由于方宅的油茶无污染、纯天然,远近人们都喜爱,现在一斤50元还供不应求。”
在湫山,同样负有盛名的还有雅溪的灯笼。每年的10月到12月,是雅溪最“红火”的时候:家家户户摆满了灯笼的成品、半成品。
在雅溪村的加工现场,可以看到,村民们围在一起熟练地忙着手里的活儿。裁剪、印花、踏车布、穿钢丝……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雅溪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从事灯笼加工,它是雅溪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村干部杨天喜粗略核算了一下,去年雅溪村灯笼加工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雅溪的灯笼产业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就业。“在横溪、埠头等乡镇,甚至是丽水的缙云,都有大量村民从事这个产业。”杨天喜说。
现在,雅溪灯笼不仅销往全国,还远销到东南亚。“雅溪灯笼纯手工制成,不占地、无污染,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但仍需进一步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因此,我们打算在灯笼中融入更多文化创意元素。”雅溪村党支部书记杨丽莉说,未来,雅溪灯笼产业将成为湫山绿色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目前,投资3亿元的神仙文化园项目已成功签订合作意向书,仙人谷漂流、桂花休闲园、民宿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生机;国家级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已陆续完成各项主体工程建设,电站4台机组到年底将全部投产,年发电量可达25亿千瓦时。
绿在农业:力保舌尖安
“今年的农药生意差好多”,位于湫山乡四都村的农资店老板这样说。究其原因,缘自于一场名为“绿色田园革命”的运动。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之年,更是湫山乡开启“绿色田园革命”打造“绿色名乡”奋斗的一年。今年3月,一份《绿色公约》倡议书,发放到湫山乡全体干部、党员和群众手里。
“全乡划分为生态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种植产业区和绿色果蔬区四大区块,每个区块再细分,党员干部自觉认领责任田,义务承包,从而实现管理无盲区、保洁无死角,督促农户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湫山村党支部书记蒋文东介绍说,他是湫山乡生态农业园区的责任人之一,要对眼前这块约150亩的土地负责。
一时间,在湫山的田园里、河道上、山塘和水库里……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弯腰的身影。通过这场“地毯式”的清捡活动,全乡所有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被妥善回收和集中处置。
悄然发生改变的,不仅是环境。在湫山乡生态农业园区里,有一家养猪场,规模不算大,存栏家猪1500头。然而,正是这个小小的养猪场,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化肥施用太多,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污染了环境。发展绿色农业,就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有机肥主要来自哪里?来自畜牧业。”湫山乡党委书记叶哲说,眼前这片农业园区里的有机肥,就来自这个养猪场。
“把养猪场产生的废水送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液通过网管运输到园区里的枇杷园、油茶园、提子园等,成为循环利用的绿色有机肥。”湫山乡兽医员俞立元介绍。
不仅是农牧结合,为了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湫山乡还形成了粮油轮作、沼液利用、设施栽培、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农业特色生产循环,致力让“绿色化发展”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