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乡村,
消而不失

  城市和乡村,一条藤上的两只瓜,一对此消彼长的“冤家”。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但起飞是在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迅速崛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破土拔起;一座座壮美的楼盘,一个个繁华的CBD,花开遍地,果实累累。世界说变就变,城乡之间原本难以逾越的鸿沟转眼间变成通途,钢筋水泥在叠加、扩张,不少地方,一个个乡村在消失,一位位乡民在进城,乡村空了,小了。

  这个时代崇尚城市和速度,痛并快乐着。毫无疑问,在今天想进城要比留在乡村更容易,想抹掉一个乡村也比保留一个乡村更容易。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魅力,但也是问题。因为速度太快了,惯性把一些不该抹掉的乡村也抹掉了。

  骆家庄是幸运的,她被城市的洪流裹挟、冲击,但终究是没有被卷走。她顽强地保留了主体。如今,这样的城中村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如何让城中村在冲突中成功突围,和城市融为一体,相依为命,相辅相成,这是摆在每一个骆家庄面前的大课题。这当中既有无数的机遇,也有无数的挑战;既有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也有实践的难度和教训;既需要城市决策者的智慧和干才,也需要邻里乡民的觉悟和适应。

  应该说,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骆家庄经历了坚守的阵痛,也在阵痛中尝到了依托城市发展而发展的甜头。骆家庄没有消失,骆家庄也没有成为城市的眼中钉、肉中刺,她在转型和重建中获得新生,在与城市的融合中长出了新的肌肉和力量,“鸡肋”化为城市有机的肌体。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本书正是由此出发,回顾了骆家庄的前身今世,总结了骆家庄如何在重围中杀出一条生路,化敌为友,化孽为缘,对探索与思考城中村的变迁和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本理论研究书,它也许是枯燥的,但我们带着问题和研究的精神去读它,又会发现枯燥是表面的。它内部暗流涌动,起伏交错,别有洞天。首先,翔实的资料、凿实的考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用“笨功夫”对骆家庄进行了从头到脚的梳理、探照,不失为一部“骆家庄志”。其次,作者敏锐的洞察、思辨的火花,使本书宽广起来、飞翔起来。它立足骆家庄,又跳出骆家庄;它眼里是骆家庄,心里是李家庄、张家村……是众多的城中村,是“乡关何处”,是重建家园。在一个个乡村相继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今天,这里或许藏着一本“乡村消而不失”的道理和通行证。

  (本文为麦家为本书作的序 略有删改)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乡村,
消而不失
2016-11-11 浙江日报2016-11-1100008 2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