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青翠飞过青又青

  乐清山歌《对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亚太地区十大优秀民歌之一,这大大秀了乐清一把。乐清念“yue(越)清”,它是以音乐命名的县(市),《对鸟》的走红,给它增添了一处有力的注释。《对鸟》的魅力,全然在于它的独特性:一是用乐清方言演唱,满腔是原生态的味道;二是天下对歌很多,对的多是人名、地名、花草名、药名、土特产名、生活用品名等,但《对鸟》对的是鸟名,这相当稀奇;三是《对鸟》演绎的是一个迎娶新娘的故事,其中的隐喻意味深长。

  《对鸟》的歌词,全文为:

  吤呣飞过青又青,

  吤呣飞过打铜铃,

  吤呣飞过红夹绿,

  吤呣飞过口衔胭脂一点红。

  青翠飞过青又青,

  白鸽飞过打铜铃,

  雉鸡飞过红夹绿,

  长儿巴丁飞过口衔胭脂一点红。

  “吤呣”是芙蓉方言,即什么。“红夹绿”和“长儿巴”,是芙蓉地方习惯用语,指的是“红绿相间”和“长尾巴”。“丁”原指人,这里代指鸟,“长儿巴丁”就是“尾巴长长的鸟”,这种鸟学名叫红嘴蓝鹊,别名长尾巴练、长尾山鹊,是喜鹊的堂兄弟,它长有一条长长的五彩斑斓的尾巴,性爱飞翔。据考证,长儿巴丁就是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并序》中所记载的异鸟“宅鸟宇鸟”——芙蓉山有异鸟,爱形顾影不自藏,故为罗者所得,人谓宅鸟宇鸟。(《广韵》:宅鸟宇鸟,鸟名,毛备五色。)

  《对鸟》原创于何时,现在无法考证。据乐清民间音乐研究专家王志成说,民国之前的地方文献中查无《对鸟》记录,乐清籍作家陈适1932年搜集并发表在《瓯海儿歌》中的山歌《什么飞过青又青》和乐清籍学者、道学家王明1936年搜集并发表在北京大学出版的《歌谣》上的歌词《对鸟》,庶几被视为《对鸟》最早的文字记载。由此推断,《对鸟》存世至少在百年以上。

  我认为,这是可信的。四十多年前,我在老家芙蓉镇,发现男女老少许多人会唱《对鸟》。清明时节,在山陬田野采摘棉菜,看见长儿巴丁或斑鸠吱溜溜从空中滑过,小伙伴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吼起《对鸟》。记得芙蓉海口村有位疯女人,五十多岁,口才出奇得好,她常常站在溪塘上,编着顺口溜骂人,有时骂兴奋了,也唱《对鸟》;她的声音像溪水一般清亮、悠长,听她唱《对鸟》,让人觉得空中真的有许多鸟儿在飞来飞去。她偶尔还会来一段念白——后来才知道,她念的就是《对鸟》的夹白。

  根据芙蓉籍作家、民俗研究者卓大钱的考证,在芙蓉山,民间确实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对鸟》是喜歌,讲的是迎亲的故事。歌中的“青翠”(即翠鸟)是媒人,“白鸽”是抬轿人,“雉鸡”是新郎,“长儿巴丁”是新娘。“长儿巴丁飞过口衔胭脂一点红”是歌的结句,也是歌的警句,其中“一点红”三个字是隐喻,它比附女人那摄人心魄的生命之门,意会而不可言传,领会者唱来听来,心旌摇曳。

  芙蓉人为何将“长儿巴丁”比作新娘?大家认为,这不仅因为长儿巴丁长得漂亮,更因为长儿巴丁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它是西王母的宠物,是给汉武帝传书的信使,自然吉祥无比。

  《对鸟》还附有夹白,对新娘“长儿巴丁”作了野趣横生的描述——“长儿巴丁白嘴甲,娶个娈人白肚褡。长儿巴丁红嘴甲,娶个娈人红肚褡。长儿巴丁黄嘴甲,娶个娈人黄肚褡。长儿巴丁绿嘴甲,娶个娈人绿肚褡”。

  “娈人”是芙蓉方言,即媳妇。可惜,“连唱带念”式的《对鸟》,极少有人听过,也从未发现有人把它揉为一体,以演唱的形式将它完整地搬上舞台。

  芙蓉镇不光流行山歌《对鸟》,还存有《对鸟》的夹白,不光流行唱《对鸟》,过去有的人家还亦歌亦白,用来“旺亲”(烘托迎亲场面),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似乎还没有发现,而芙蓉山底一些人家,过去结婚,家里再穷,婚床也总是少不了雕花刻鸟,其中的“凤凰”怎么看都像“长儿巴丁”。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青翠飞过青又青 2016-11-11 2053969 2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