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从“村妇”到“村嫂”——

嵊州市文明建设的“乡村实践”

  从“村妇”到“村嫂”——

  嵊州市文明建设的“乡村实践”

  乐翠球 陈全苗 吴一赞 丁晓乐

  “村嫂”,是嵊州各乡镇(街道)自发或半自发组建的民间组织,现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代名词。

  村嫂志愿服务队,是从初始的捡拾垃圾、清洁河道,延伸到助人为乐、帮老扶幼、解困济贫、调解纠纷和文艺宣传等基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嵊州各地镇村的有力助手,是“乡村文明”的虔诚守望者。

  虽说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任何的民间行为或民间组织,如果缺少了当地政府的发现、扶持、引导,很难说能够走得多远。

  “村嫂”,并非嵊州首创,但嵊州“村嫂”的巨大成功,完全有赖于“政府”与“民间”的互信,有赖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互动。而这,才是嵊州“村嫂”带给全社会的“样本”意义。

从“村妇”到“村嫂”

  她们是农村妇女,善良、低调、肯吃苦,在劳作之余,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要不就跳跳排舞、唱唱越剧。她们恪守着传统,坚守着本分,平淡而又富足。

  有一天,她们中的一些人,忽然间成了“村嫂”。

  再之后,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争相成为“村嫂”。

  到2016年8月,嵊州市注册在案的村嫂志愿服务队已达341支,“村嫂”数达到了6580人,成为嵊州女子在创造“越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举。

  在嵊州,“村嫂”显然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称谓,红帽子、红马甲(有的是雨鞋)和一把垃圾钳,是一个“村嫂”的“标配”。

  从“村妇”到“村嫂”,绝非只是名称上的改变,当为农村妇女走出家门、拥抱社会的一次嬗变。

  要说嵊州“村嫂”的历史,竟有着一串长长的故事,质朴却又感人。

  还是在2013年的时候,全省“五水共治”全面启动。而嵊州东北部的山区小镇下王镇,正好位于绍兴市“第一大河”曹娥江的源头处,镇里的两条主要河流又流经了全镇2/3以上的村子,因此河道保洁就成了镇村干部最担心也最头疼的事,虽有几个保洁员每天不辞劳苦,但收效不明显。

  治水先治源。是否能够动员沿河各村的力量共同保洁?2013年底,下王镇宣传委员张波、镇妇联主席俞水花把眼光投向了各村的妇女:镇里的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创业,留守在家的妇女成了村里的中坚力量,何不调动她们特别是女党员、女干部、女村民组长的力量?

  经一番摸底、动员,下王镇在下王、上店、小溪、石舍4个村率先试点,并在各村组建成立了“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公益活动,自愿报名并遵守相应规则”的第一批妇女治水志愿服务队,同时,明确以“村嫂”作为志愿队的统一名称,俞水花担任全镇村嫂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还规定,每月8日为志愿服务日。

  上店村在村妇女主任俞伟平的组织下,首批20多个骨干妇女加入“村嫂”队伍。另三个村也进展顺利。自此,每月8日这一天,“村嫂”们自觉地汇聚一起开展以捡拾垃圾为主的河道保洁活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说实在的,作为嵊州市第一批“村嫂”,当她们第一次戴着红帽、穿着红马甲、人手一把铁钳“招摇过村”时,不但“村嫂”们自己感到不自在,围观的群众也感到不理解。但没有想到,河道保洁活动一结束,竟有许多妇女主动报名要求加入。

  村嫂志愿队的“惊艳亮相”,社会反响可谓好评如潮,影响也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的妇女踊跃加入。“刚开始的确有人是被那‘三件套’吸引的,后来大家发现当了‘村嫂’志愿者有荣誉感,有成就感,口口相传,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石舍村“村嫂”李幼娥说。

  目前,下王镇19个行政村中,已有13个村成立了“村嫂”队伍,注册志愿者已达497人,占了全镇常住妇女的1/5,其中,仅石舍村就达到了101人。

  此后,下王镇村嫂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绍兴市“最美护河人”、绍兴市“十佳巾帼志愿团队”等荣誉,而下王镇所在的十八都江,也被评为绍兴市“最美河道”。这些,当是对这群“半边天”的最好褒奖。

从“盆景”到“风景”

  一个山区小镇的“村嫂”现象,宛如石破天惊,立即引来外界的关注与聚焦。

  “以前,农村妇女的社会生活是比较单调的。日常劳作之余,除了看电视、拉家常,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既没有丰富的活动,她们自己也缺乏参与的能力。”说起成立“村嫂”的初衷,下王镇妇联主席俞水花说,“她们的心理素质也相对脆弱,心思全在家人身上,一旦发生矛盾和困难,就感到生活失去了依靠。”

  因此,“村嫂”的出现,就像是在一片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头,激起阵阵涟漪,最终给了平静的农村生活巨大的激荡。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嵊州市肯定了这一做法,相关部门也因势利导,决心在全市推广下王镇“村嫂”志愿服务的成功做法。一时间,许多镇村纷纷效仿,陆续组建“村嫂”志愿队。

  其次,又正值“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风生水起之时,农村妇女展示自己的欲望再一次被强烈激发,名目众多的妇女文体队伍在嵊州各地蓬勃兴起。

  2014年9月,由嵊州市文明办牵头,一项旨在将文体队伍向村嫂志愿服务队伍转化的工作全面展开。

  鼓励,鼓励,再鼓励;引导,引导,再引导。就这样,一支支由镇村干部引导、由村妇女主任兼任队长、由广大农村妇女组成的村嫂志愿服务队开始遍布嵊州各地。截至2016年8月,全市已组建了341支村嫂志愿服务队,在册志愿者达到6580名。

  更有趣的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村嫂”队伍中,竟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小村嫂”和“大学生村嫂”等。

  如果说,最初出现在下王镇的“村嫂”,是点缀在山野的一只只“盆景”,而今,却已是山花烂漫,在嵊州各地交织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其后,嵊州市文明办、妇联又作出统一部署,要求各地“村嫂”坚持以“三关爱”为主题,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以“邻里守望”为切入点,开展“村嫂”服务“七个一”活动,即“空巢老人望一望、残障人员帮一帮、留守儿童顾一顾、困难家庭助一助、不良言行管一管、邻里纠纷劝一劝、个人才艺亮一亮”。

  嵊州市委主要领导对“村嫂”也是寄予了期望:“志愿服务工作要扎实推进,让参与者有所感有所获,进而形成氛围,真正发挥‘以少数带动多数、以妇女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落’的作用。”

  可以说,这是村嫂志愿服务的一次“升级”,也是对村嫂志愿服务队更高层次的一种保护。只有让“村嫂”们从捡垃圾、清河道或者唱唱歌跳跳舞这一些“初级服务”中跳出来,进而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公共服务中来,“村嫂”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是一支民间的新生力量。

从“小家”到“大家”

  从“村妇”到“村嫂”,本身就是这些农村妇女最亮丽的一次转身,颠覆了以往只能在家弹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只能照顾“小家”的传统形象。

  而现在,走出“小家”的她们,又在村、镇这个“大家”不断实现更大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诚如“村嫂”之名,自诞生那天起,“村嫂”就注定了它的“草根”“民间”特性,平凡,实在,接地气,有活力。

  这未尝不是“村嫂”的最大优势。因为她们本就是所在镇村的一员,了解镇情村情,了解邻里乡亲,只要“村嫂”们愿意,解决邻里纠纷就能够更贴心,帮老扶幼就能够更精准,志愿服务之路也能够走得更实、更远。

  也因此,“村嫂”们在参与基层服务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前路上的生活垃圾大都是女主人倒的,现在要监督别人,她们自己就要先做好。”就如崇仁镇赵马村一户人家曾在村里面乱放石堆,20多年来村里多次劝说未果,可没想到,前不久,自家的媳妇竟然也成了“村嫂”,结果当然是自己叫来拖拉机全部拉走。

  自己做好了,劝导、劝解村民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现在,只要走进嵊州乡村,经常能听到“村嫂”的各种故事,比如,“村嫂”中有的是店老板,有的是种粮大户,有的是越剧演员,有的能做裁缝,她们纷纷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免费为村民提供方便。

  又比如,剡湖街道里坂村“村嫂”清理了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三个垃圾场,浦口街道棠头溪社区“村嫂”自己出资购物上门慰问村里老人。还涌现出了贵门乡“村嫂”爱心洗衣房、通源乡“村嫂”爱心接力站、雅璜乡“村嫂”环乡行等一批特色公益项目。

  一些位于城郊接合部的“村嫂”们,因为都在上班或自己创业,可她们依然坚持利用中午时间开展志愿服务。

  有了文化礼堂之后,“村嫂”自然成了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除了上台献艺,更在活动组织、传艺带徒、后勤服务等方面,出人出钱出力。

  今年4月,嵊州市首届山地微型马拉松休闲大会在下王镇举行,需招募志愿者近100人。此时正是采茶旺季,但“村嫂”们又一次勇于担当,毅然放弃采茶,纷纷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许多“村嫂”还带来了自己的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从“五水共治”到“美丽乡村”,再到村里的卫生保洁、调解纠纷、帮扶邻里、文艺活动,几乎时时处处都活跃着一抹抹亮丽的“红色”,在6000多名“村嫂”的影响下,“乡风文明”正如阵阵清风,氤氲在越剧之乡的上空。

  很多人说:“‘村嫂’们身上的红马甲,胜过当年出嫁时穿的新嫁衣!”

从“实践”到“样本”

  “村嫂”,早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代名词,也成为嵊州众多农村妇女的“最爱”。

  三年左右的成功实践,“村嫂”不仅成为嵊州市文明建设的一张“金名片”,也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

  《浙江日报》《今日浙江》《绍兴日报》都给予了专版报道,浙江文明网、浙江在线、绍兴电视台、绍兴网、《绍兴晚报》等媒体也纷纷予以追踪报道。

  及至后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文明网、网易新闻、凤凰网、大学生新闻网等各大媒体,也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嵊州。

  省委宣传部领导要求:“村嫂”在“邻里守望”中是一支重要力量,嵊州市以此为重点,推进“村嫂”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很有意义,望扎实推进,打响品牌。

  这是群众的力量,更是嵊州的荣耀。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这样的一支有生力量,推进“村嫂”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运行,嵊州市再一次“主动出击”。

  除了完善以奖代补、表彰典型等政策外,嵊州市还将依托市级志愿服务体系,对村嫂志愿团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全市统一平台发布心愿、认领心愿,村村之间实行“村嫂”互助、城乡之间实行公益联动。

  同时,对“村嫂”开展知识技能培训,编创《村嫂之歌》广泛传唱,举办《文艺走基层 村嫂助乡邻》电视巡演活动,推动村嫂志愿队伍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在农村进一步营造崇德尚贤、向上向善的文明氛围。

  今年8月,嵊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还专门邀请浙报集团绍兴分社、绍兴日报嵊州分社、今日嵊州报的记者,下镇进村,对30位“村嫂”典型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村嫂”们自己也没闲着,纷纷采用各种方法,为村嫂志愿服务队的未来考虑。

  比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下王镇今年又有了新动作,提出了“村嫂志愿服务队”的升级模式——除继续发挥“村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外,更注重“村嫂”们的创业致富,要把村嫂志愿服务队要升级成“创业会”,让志愿服务既无远虑,亦无近忧……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嵊州市文明建设的“乡村实践” 2016-11-10 浙江日报2016-11-1000007;浙江日报2016-11-1000008;浙江日报2016-11-1000009;浙江日报2016-11-1000014;浙江日报2016-11-1000020;浙江日报2016-11-1000006 2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